面對文化衝擊,除了分手或妥協,如何創造雙贏戀愛模式?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位義大利先生約我去喝咖啡,當時跟馬克先生剛開始約會(Dating),抱著約會不能三心二意的忠貞,我跟他說 “Sorry, I am seeing someone”。後來才知道,那根本還不算在Seeing someone。1 個月後,一位荷蘭先生,邀請我當他的舞伴,參加工作坊尾聲的蘇格蘭舞會。面對異性邀約,堅持對待感情要忠誠的我,特別去跟馬克先生確認,但他只是略顯擔心的說 “Of course you can go”。後來才知道,跳個舞而已,根本不需要去跟他報備。
尚未意識異國戀的感情觀差異前,我用自己最原始的感情觀與對方互動。
馬克先生或許感到莫名其妙,又不知如何開口,就解釋為 “她是個單純的好女孩”。回想起來,或許這個單純的好女孩潛意識裡,住著一個以為束縛自己的身體與心理,就可以換來綁住對方的商人,盤算著一門看似合理的生意。
漸漸的,單純好女孩的感情觀,隨著交往中的衝擊與自我探索後發生轉變。從最初認為西方人的感情觀好亂喔,我不喜歡,到開始探索西方人的感情觀好亂嗎?那種感情中的自由與獨立是什麼?我是否可以再多了解一點?,最後了解感情中的自由與獨立,重新定義自己的感情觀:可以抱持更開放的交往態度,也可以選擇拒絕多重性愛關係。
這個觀念的轉變,歷時約莫10年。過程像是原已困惑重重的戀愛,被蓋上一層異國文化的迷霧,先在霧裡迷路好幾次,才慢慢看到戀愛的本質。
戀愛交往的困惑,在異國戀中可能感受更深。在霧裡迷路的異國戀人們,都想找出口,以為找到異國戀的遊戲規則,就可以不再迷路。
對此,這週Women’s group 再次深聊異國戀,最後隱約得到一個看似不那麼興奮,卻令人振奮的出口:異國戀擁有較鬆散的戀愛規則。這個結論是怎麼產生的呢?下面讓我一如往常的說明這次Women’s group中觸碰到的問題點,以及產生邏輯。
面對生活觀衝突,大家比較頃向思考如何配合與包容。但是面對感情觀衝突,則傾向思考該分手還是妥協。
在分享第一個問題:大家都如何面對交往中、相處上的感情、生活觀念衝突?中,我們聊到幾種感情觀衝突,包括:是否先性愛後承諾?是否能同時喜歡2個人?交往後重心向外發展(共同參加更多社交活動)或向內探索(專注在兩人約會相處)?也聊到生活觀衝突,包括:能否接受生活習慣不同(睡前不洗澡)?、是否配合不同飲食偏好?
雖然每個人分享的衝突議題不同,但在回應生活觀衝突時,態度大多是退一步,回應感情觀衝突則呈現兩極思考模式。於是,問題順應著感情觀衝突繼續探索。
分享完我才覺察到,面對感情觀衝突的最佳方案,並不一定要是誰改變(妥協),而是如何降低自己預設立場,去跟對方溝通。有時候聆聽,就可以解決當下的衝突。
面對第二個問題:在感情衝突中,(選擇不分手)該如何知道是自己要改變(妥協)還是對方?,當下我認為這是無解命題,很驚訝的在自己的分享過程中找到了一點方向。
我遇見馬克先生(以及幾乎每次異國戀的開端)時,是人生處於探索、開放期間。像是剛到新的城市,或剛展開新階段的生活,在這個時期中,內心對生命充滿好奇,願意開放的面對各種嘗試。因此,從認識開始,不會去預設未來任何發展,也沒期待感情按照某種習慣模式進行。
由於沒太多預設立場,遇到感情觀衝突時,更能直接詢問對方看法,自然地開啟一段對話。經常是在對話中,才發現彼此的誤解或者自己真正的需求,同時,相較於帶有預設立場的質問,對話緩解了衝突中的殺傷力,彼此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。說出真實想法,也得到被接受的聆聽了,衝突感在過程中消逝,最初不可被動搖的觀念,變得沒那麼有重量。
異國戀最吸引人之處,是交往中感受到的廣闊視野
大家在分享上一個問題中,帶有好多無奈與痛苦。於是接著第三個問題:大家分享異國戀中有好多掙扎,為什麼會選擇繼續異國戀?異國戀吸引之處在哪?
這個問題的分享過程中,大家很有共鳴 – 除了面對掙扎,異國戀也帶來一種寬闊的感受。通過文化不同碰撞,互動中可以討論、分享的經歷、使用的語言、彼此差異的想法、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,都讓交往不只侷限於談戀愛,而是生命碰觸到更廣的面向。彷彿交往中感受到的世界,掙脫了被綁住的某種世界觀或者價值觀,令人感受寬闊。
異國戀真正的衝突,只是文化差異嗎?還是自己內在,想堅持傳統與走向開放的心態衝突?
如同每次 Women’s group 討論到最後都會有令我出乎意料的觀點。活動結束後,帶著最後的異國戀廣闊感受,重新回想最初探索的遊戲規則。發現:既然異國戀吸引人的廣闊視野來自於不同文化的碰撞,那麼選擇異國戀本身就是一種走向半未知的狀態,這種未知吸引人也令人恐懼。然而,如果遇到恐懼,我們只習慣去尋找能穩穩抓住的固定規則,該怎麼期待跟不同文化/規則的人,經營一段容納彼此的健康交往關係呢?或許真正的矛盾,都來自於己。
如果不同文化、價值觀、思考模式是異國戀的基本元素,在異中求同的規則就更需要彼此去創造,探索適合雙方的模式。
因此,我們可以更有意識的理解自己的反應,即每當(感情觀或人生觀)被挑戰時,內心會出現恐懼,恐懼引起分手或妥協的念頭。在念頭被捕捉到時,慢慢用好奇心去引導自己找出:除了分手或妥協,彼此能創造出什麼第三選項?
以前在文章中分享過,我跟馬克先生的第三選項是溝通:先誠實感受自己的情緒與想法,向對方表達。當對方回應時,仔細聆聽對方的感受與困惑,最後在不排斥一方觀點的狀態下,找到彼此都能嘗試的具體方案。每次一小步的改變,即是未來一大步的跨越。
溝通,雖然是一件簡單又困難的事,但,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專屬遊戲規則的方法,也是在異國戀中的樂趣。
想通過分享覺察自己情緒,或者練習溝通嗎? 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我們一起探索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