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之前,看展幾乎是我在倫敦生活的主要休閒活動。喜歡週末跟馬克先生悠閒地坐公車去藝廊/美術館,逛完找間咖啡廳坐著看路人,度過養眼的一天。
疫情之後,雖然各大館紛紛端出線上化展覽功能,仍然缺少現場觀看氛圍,以及與工作人員討論作品的滿足。因此,英國再次宣布封鎖之前,我們猶豫不決地選擇逛了一次國家藝廊,以及泰德當代美術館Andy Warhol展。
今天想來分享英國疫情放緩期間看展體驗,以及參觀國家藝廊的新發現。

在幾次看展中發現:面對疫情,雖然英國政府應對速度緩慢,倫敦各大館卻改革飛速。
以往對大眾開放的美術館、博物館、畫廊…不僅展覽加速線上化,線下參觀亦皆改採預約制,無論是否看特展,都需要上官網預約入場時間(目前都關閉至12月2日)。

當天若提早到,需在外面排隊等待。入館後會發現到處設有乾洗手液設備,熟悉的捐款箱不見了,只見類似手機的電子捐款機。在預約制人數控管下,熱門的國家藝廊,有別以往遊客充斥的擁擠,館內參觀變得格外空曠。
此外,動線上的規劃改變了參觀節奏。大家按地上箭頭方向前進,搭配工作人員指引,每人都享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,好好欣賞作品。走累了,展示間中的沙發仍可使用,只要保持好安全距離。
第一次在國家藝廊如此放鬆的參觀,走到32號展示間坐在沙發上感受這種新的體驗時,突然抬頭看到2020。為什麼牆壁上寫著今年年份?

工作人員告訴我:因為本展示間在今年重新整修,而每個主展間兩側上牆都會標示最初建造年份以及最後整修年份。

參觀這麼多次,竟然從來沒發現這件事。人生真奇妙,每天都至少有一件新的事情可以學,關鍵在於是否覺察到。過去參觀總是忙著欣賞看不完的作品,慢下腳步後才覺察到作品不僅是展示間牆上懸掛之物,整個展示間的歷史本身也是個作品。
32號展示間上,記錄著歷史性的2020,當全世界的人都經歷這次疫情,擁有不同的共同記憶。或許下次你再踏進國家藝廊,疫情已被穩定控制。但當你走近32號展間,抬頭看到2020,是否會想起這一年的抗疫生活?

後記,以為這次不用跟遊客擠著看梵谷的向日葵,沒想到它竟然在疫情期間旅遊,被安排做巡迴展。疫情之下,覺得人類真是渺小。
加入臉書社團,與我們一起分享未來全人類記憶中,最有重量的2020。
One thought on “英國國家藝廊 (The National Gallery) 32號展示間,紀念一下歷史性的2020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