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
需要冒了一次險,
才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可怕!

婚後搬到倫敦的第一年,生活對我來說是身兼數職。工作、社交、顧家、顧自己、當個有趣的人妻、與夫家相處融洽、融入不同文化、更深入使用異國語言、再深入涉略並能對各國政治、經濟、歷史、文化、藝術….等議題表達見解。
婚前曾經愛看紀錄片探索不同議題的自己,婚後頻頻出現學習恐懼症,也因此才意識到婚後要學的事比到英國讀碩士更多。
然而,即使更努力,這年反而陷入一種表達能力變差的錯覺。跟老朋友溝通時,頻頻卡在我的談話內容太廣或太深; 跟新朋友溝通時,似乎不是自己對話題懂得太少,就是別人對我的文化了解有限。終於,要爆炸之前,我決定找婆婆去喝杯咖啡,先著手改善夫家頻繁相處問題。
很感謝當時婆婆沒有拒絕我的要求,畢竟我是她生平第一個要求單獨見面的daughter in law,加上我們之間的文化差異,她應該對這個邀約感到很不自在。記得向婆婆提出邀約時,連馬克先生都為我捏把冷汗,他說自己家人很英式,所有涉及情緒或私人議題,大家都距而遠之。
第一次跟婆婆喝咖啡時,我希望建立直接溝通習慣,目的不是要遊說她,而是要向她表達我真實的情況與感受。我承認,見面前蠻忐忑不安,不知道話要說到哪裡對於講究 “appropriate” 的英國婆婆才算合適。見面後,婆婆一如往常的閒聊…
「Oh, 今天天氣真好啊,你知道我剛在路上遇到誰嗎?….」
「什麼?不可能吧?你遇到…」
「真的, 他….!然後我來的時候,發現路上車真少,最喜歡週日早上出來喝咖啡了…」
「對啊,真的很寧靜呢!」
「我告訴妳,昨天我去V&A看展,真的不錯……,妳們兩個什麼時候要去看?」
眼看這樣閒聊就快過了半小時,只好在她話題轉換間那一秒,直接切入令人不安的家人議題…
「婆婆,妳知道我今天是想跟妳聊一些事情吧?妳介意我直接說嗎?」
「Oh? 什麼事啊?請說。」
「我觀察到與家人互動中’對房間大象視而不見的模式’,也意識到自己的文化隔閡無法總是讀懂話中話,這也許並非馬克與我最喜歡的家人相處方式。」,「事實上,我們都喜歡跟你們相處,但都不喜歡家人間必談敏感話題,再背後抱怨的模式。」
我直接說出重點,雖然沒點出馬克兄弟與老婆們聚集的話題之一,就是大力抱怨公婆多難相處。話一結束,婆婆的語速突然慢了下來,似乎需要點時間去process這個資訊。
「恩,我跟你公公都生長在大家庭,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隱藏自己需求,家人間避談任何不悅的情緒問題。這的確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相處方式。」
「婆婆,其實馬克是個很敏感的人,所以這些隱藏情緒與避而不談,對他與婚姻都造成很多影響。我這麼說,是因為我們真的希能至少跟妳與公公擁有誠實溝通的關係。」
「我很驚訝聽到馬克的敏感,但想想似乎真的是這樣。我跟你公公也討論過,也許把馬克兄弟們從小都送寄宿學校,更壓抑了男孩們的情感與表達。」
就這樣,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的情緒與家人相處問題。婆婆離開前,說很高興可以跟我這樣對話。於是,每當家人相處出現問題,婆婆就會被我約出去喝咖啡(可憐的婆婆)!
對話,為我們帶來了什麼?公婆的個性與做事方式當然不會因為一次對話就大翻轉,因為對話是為了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親密感,不是為了改變對方。然而,真正的改變是,婆婆從來沒拒絕過喝咖啡的邀請,她與公公變得喜歡跟我和馬克先生分享感受,及(過去從沒跟任何人提起的)成長往事。漸漸的,我似乎從一個嫁入的女兒,變成一個能分享感受的女兒,當然這也讓我在公婆相處上感到更輕鬆,不需要再過度猜測他們到底想跟我說什麼?
有時候,冒了一次險後,才發現這件事根本沒有想像中可怕!
在異國婚姻中的妳,也有許多溝通上的疑問嗎?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我們一起分享、討論。也歡迎與我聯繫,我將運用教練方式,協助妳找到開啟溝通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