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是個交往複雜的年代,既有社交媒體大力吹捧外貌的重要性,又有網路全球化促進人的跨國互動。
互動越多越發現,社交媒體上說的典型喜好都已不再是唯一指標,典型與非典型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。正解究竟是什麼?
或許,我們更可以帶著好奇心,去觀察或討論何謂典型西方或台灣男生喜歡的它,而不再將自我改造與得到認可劃上等號。
“ 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!”
這篇文章,啟發於最近Women’s group 的討論,一個讓女生很不舒服的題目:“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”。
一位自稱蕭博士的Podcaster, 在某集大談女人外貌的重要性。為了不讓Women’s group 成員活在舒適圈,有人提議要以男性觀點起頭,引起討論。因此,我們讓大家先聽了簡短這集內容,再輪流舉手發言想法或感受。以下分享幾個有趣的觀點:
或許這是某些男生的心聲?
首先,有人中立的提出,或許蕭博士真的點到台灣男生心聲:重視女生外表,特別偏愛鄰家女孩外型。但現實交往中,經驗豐富或選擇性較多的男生,除了外表,更重視女生整體條件及相處感受。
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要嗎?
接著,我們將問題反過來談: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不重要?
面對這個問題,多數人認為自己比較會被某些特徵吸引,但是這些特徵不只有外表。例如:笑臉與個性開朗外向,或是深邃眼神與內斂沉穩。甚至有人提出吸引力問題,吸引力太強或太低的男性,都無法進一步交往。
暖男行為可以勝過外貌嗎?
最後,有人提問:當外形(外貌+氣質)在一開始不具吸引力的情況下,暖男行為是否能進一步發展到交往?
對此,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很難突破吸引力限制,跟一位吸引力不足的人交往。但這裡的吸引力,不只是長相跟身材,而是談吐、氣質以及互動上的彼此吸引。
事實上,這次Women’s group的互動非常卡,似乎隱約說明著女生們對於面對自己外貌重要性話題,感到多麼不舒服。或許多少都希望,被愛上的不只是外表。
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
這次的討論,讓我意識到一個經常發生,自己卻沒覺察到的現象。過去跟西方男生(or ABT)情感互動時,對方總在得知一點我的戀愛史,會驚訝的說: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(似乎說話的這位先生,本人不是西方人?)
不算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,原來長這樣
面對這個說法我從來不多想,可能自己很不喜歡被定義屬於某種類型。但在探討前如果要膚淺的定義,我可能會被歸類在:外型甜美,相處獨立型。(BTW, 需要定義自己也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)
外型上,我矮小偏瘦、膚色非小麥亦非白皙、髮型可長可短,依職業需要、眼睛大小適中、衣櫥多為正式休閒單品、不走性感或運動風、不走天真可愛或飄逸風、每天化淡妝、桂綸鎂與Alex Chung是我從小到大的Icon。
相處上,我在團體中個性不算活潑開朗,但有想法會提出、說話聲音不大、喜歡深入探討各種議題、互動算是善解人意,但有不舒服的地方也不會隱瞞、不太會為喜歡的男生取消原本計劃、對世界很好奇,不喜歡固化想法、曖昧中習慣後知後覺的佔據主導地位。
我認為自己既不是西方男生喜歡的型,也不是亞洲男生喜歡的型
如果說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冶豔、性感、運動、小麥色皮膚; 相處上要活潑開朗、熱愛戶外運動、價值觀一致、總是不害羞的勇於發言,那我全部失標。
如果說亞洲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大眼睛天真可愛、文靜婉約、皮膚白皙; 相處上要單純乖巧、愛被照顧、沒太多獨立想法、一心追求結婚生子,那我可能在第一印象上中1標。
但總體來說,我跟西方男生或者個性比較開放的男生,互動上更有交集,也更容易被示好或穩定交往。亞洲男生或者是個性比較傳統的男生,則總是在一開始追求很勤,幾次互動過後很快就沒有交集。
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
好吧,我想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:你的外型並非典型西方男生會喜歡的類型。那麼,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
喜歡的類型,請西方男生自己回答
我認識的多數西方男生,其實對外表喜好的範圍很廣,而且會認為外表只能走到曖昧期,相處才能進入交往期。這時候有人就會問:如果符合上述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+相處,是否就能順利走到交往與婚姻?我從個人與身邊朋友經驗來回答,結論會是:不一定。
為什麼呢?簡單粗暴的答案就是:人有很多種,他的生活圈更可能決定交往喜好。舉例來說,下面分享我接觸過的幾種(先排除交友軟體認識,遠距離戀愛開始的類型)。
Mr. A – 住在歐洲,接觸的亞洲女生比較西式,女友是外型小麥肌膚,個性開朗的BBT。
Mr. B – 工作關係初到亞洲,過去經常飛亞洲國家短暫停留,女友類似Mr. A,不同的是她住亞洲。
Mr. C – 工作關係搬到亞洲,定居超過3年,生活圈只有西方人,女友是小麥肌膚,有在西方生活過的當地人。
Mr. D – 也是因工在亞洲國家定居超過3年,生活圈介於西方人、ABC、ABT、有西方生活經驗的富二代之間,女友類型多變但更偏愛白、富、美。
Mr. E – 出於個人愛好搬到亞洲國家定居超過3年,生活圈融入當地,會說當地語言並只想跟當地人交往,女友是英語不算好的“典型”亞洲美女。
典型與非典型喜好間的界線已變得模糊
我想,這是個交往複雜的年代,既有社交媒體大力吹捧外貿的重要性,又有網路全球化促進人的跨國互動。
互動越多越發現,社交媒體上說的典型喜好早已不再是唯一指標,典型與非典型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。正解究竟是什麼?或許,是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,去觀察或討論何謂典型西方或台灣男生喜歡的外貌,而不再將自我改造與得到認可劃上等號。
回應蕭博士說的:女為悅己者容
古話總是聽起來很熟悉,但是否就能完全適用至今?是否要延伸到不同性別?我認為在當今資訊傳遞快速,選擇性更多的年代,打理好自己的內在與外在,是對雙方的尊重,不再只是為了悅己者。而這個觀念更適用於所有性別。
其實不管跟哪國人交往,剛開始我們都會被對方有吸引力的某種”典型“外表抓住眼球,但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人,還是喜歡上外界定義的極品?往往需要更多相處才會了解。這也是為什麼要說:外貌只是曖昧的入場卷,走到交往還是要看相處。至於外貌+相處都順利了卻無法順利走到最後的,你想想身邊多少同樣文化背景的人也是會分手,也許就能了解這世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。
身處高度全球化的今天,我們都在更多元的人際關係中,不斷重新面對自己。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,一起在深入分享及聆聽中認識自己。歡迎與我聯繫,預約免費教練通話,幫助妳/你多層次解析內在思維模式,清晰看到自己行為、互動盲點,設計妳/你專屬的成功模式。
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
收聽 Podca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