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Women’s group聊原生家庭,第一次聽到華人版本的各種爸爸、媽媽模樣,打開我對父母這兩個角色的想像,以及不同原生家庭行為模式的新視野。討論過程中有共鳴、好奇以及羨慕,也很驚訝成員們在第一次談論原生家庭,就對彼此充滿信任地分享。在此先感謝成員們的信任及參與。
原生家庭聊到最後,延伸出幾個有趣的“感受”議題。例如:為甚麼大家似乎對媽媽比爸爸有感?情緒化這個詞的聯想,是否與父母展現出的形象有關?情緒勒索為什麼經常與原生家庭放在一起討論?
先不將情緒貼上正、負標籤來說,聽大家聊原生家庭的過程,彷彿是滿載的情緒記憶抒發。反觀自己與原生家庭的互動,的確察覺到各種行為背後的情緒記憶養成。
討拍行為的情緒記憶 – 反感
今天來探索討拍行為的情緒記憶養成與轉變。
“討拍”,過去我對這個詞的情緒反應是“負面”的,有種莫名的 “不應該”、“脆弱”、“抗拒”、“厭煩”感受,認為討拍行為不應該出現在我身上,也不喜歡看別人展示出來。
或許跟個人經歷有關,之前文章 What happened to your 2020? 今年不再飛行提過,我是個從小被要求獨立的小孩。獨立的過程中,我學會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:否定自己的感受,把情緒藏起來。
小時候,大人們會稱讚我如此獨立,自己也信以為真,認為獨立是值得驕傲的能力。對於長年生活異鄉的人來說,獨立是種必備技能,但是在異國婚姻中,卻可能成為關係冰冷的殺手。
獨立背後的真相:我很不懂得求救,甚至分享自己的感受
從小為鑰匙兒童,大學開始獨自異鄉生存。親情隨著距離加時間累積,我漸漸對家人感到陌生,因為自己所經歷過的心情,他們都不在其中。害怕家人擔心,總是報喜不報憂 ; 覺得安撫家人擔憂徒增自己焦慮,開始減少聯絡,尤其當生活過得沒那麼好的時候。
之前文章提過,異國婚姻第一年我遇到許多情緒衝突。即使跟老公婚前已伴侶諮商、同居、認識超過10年、見過對方家人無數次,認真完成所有婚前該學的事情,卻忽略一個關鍵共通點:我們兩個都是很獨立的人。
衝突的產生,有時並非依賴,而是獨立
我跟老公都不喜歡跟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、遇到問題都不擅長找人協助、遇到問題也不擅長被人協助、面對不舒服的感受習慣自行承擔…。兩個很獨立的人,尚未意識到進入婚姻的心理束縛,彼此都期待自己是個好伴侶,並抗拒成為對方的負擔。
我想先澄清,獨立的人不是不懂得低頭、道歉,而是恐懼自己成為負擔。因此,很會將自己的情緒貼上標籤,不願分享也不會討拍。有時候回想起來,會好奇當初的衝突是否都是彼此想要與對方連結的訊號 – 情緒往往只有在衝突中才表現出來,總是大吵完才感受到彼此的存在,似乎我們都看穿彼此很會藏情緒的才華,只好魯莽的橫衝直撞去破壞這種相處模式。
討拍不等於撒嬌
討拍是覺察自己的情緒後,知道希望被看到或支持,主動正面的向外表示需求,撒嬌則是在不正面說出自己情緒或需求的前提下,用其他方式去期待獲得支持。撒嬌在異國戀中較容易被視為幼稚,討拍則有達到溝通的效果,這是我在異國婚姻中,加上幾百小時心理諮詢後學到的重要一課。
了解自己,才能順利向外溝通出自己真正的需求。多麼簡單的道理,被深藏在自己與原生家庭行為模式的情緒記憶底下,知道,但又做不到。
改變情緒記憶,學會討拍
必須承認,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,尤其當自己對該行為抱持既定負面評價,又慣於採取某種固定行為時。自我教練過程中,一開始需要讓自己養成多聆聽情緒的訊號,跟隨著情緒去找到背後需求,並採取行動。
於是,我開始嘗試向遠在台灣的家人,訴說自己真實的經歷。難過的時候,我會傳訊息問他們是否可以通話,說著說著在手機這一頭大哭。哭完,我會說:謝謝你們聽我說,我不需要你們幫我解決問題,只想要感覺到你們的陪伴。
再大的困難都會過去,缺席的陪伴會留下記憶
剛開始家人當然還不知該如何跟我互動,有時候甚至會被各自的情緒記憶卡住。但是,我繼續練習討拍,也很清楚的知道,這是為了改變自己,不是為了改變家人。
幾次之後,家人開始熟悉我的討拍行為,也理解我的需求在哪。我們重新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,創造了一個允許情緒分享的空間,讓彼此都學習更有能力接住對方情緒。現在,聽到爸爸說出“我很生氣”,大家都會為他歡呼。Well done, Dad!
也許父母也有共同成長的能力
我30+,父母那一代的多數人都在創造台灣經濟奇蹟,沒有時間了解自己心理,也也沒有隨手可得的網路資源去上課或心理探索。
某個程度上,我承認自己這年代人的幸運,既有父母的心理摧殘,又有教育與網路資源普及。自我探索資源遍佈,供自己實證,擁有更多機會讓心理長大成人。經常聽到父母那輩的人說,不要試著改變你的父母,因為不可能。然而,去年開始看到自己父母的成長,讓我懷疑是否我們總是拿過去的標準,在衡量現在?現在我看待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,更像是:父母提供了我身理上長大成人的物質條件,我提供父母心理上長大成人的機會。
讓自己的心理長為成人,清楚的告訴家人你要什麼,停止把父母當小孩般呵護,也停止自己再玩青少年般的猜心遊戲。也許,我們的父母沒有想像中脆弱,他們也有能力成長,這代人或許該思考的是:如何為這份成長創造機會?
最後,這篇文章要謝謝我的家人。爸爸、媽媽、弟弟,在我生命中演出各自不同的模樣。他們讓我看到生命的多樣貌與延展性,也讓我驚豔的體驗到原生家庭行為模式可以重建共創。
覺察與溝通,文章從去年寫到今年的基本元素。發現獨自練習進步緩慢,於是創立Women’s group。發現有些人認為一對一效果較好,於是提供教練服務。如果你看得懂我在寫什麼,也希望開始自我探索,願意成長,那麼歡迎你加入Women’s group,或是與我聯絡進行教練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