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 Womens’ group 剛好有人月經快來,感到心情起伏較大,順著這個女生最基礎的議題,我們從情緒聊到身體。
大家都表示,月經期間有很多情緒與身體反應,會易怒、哀傷、煩躁、無法集中、易累等數不清的“失常”現象。面對經期中 “失控”的自己,大多人選擇極力隱藏:吃止痛藥、減少跟人相處或想辦法自己調適。
職場女性,面對經期的錯誤示範
過去我很討厭月經,知道這段時間自己體力不好、做事難專注、效率低,加上很討厭面對情緒。
我會吃止痛藥再偷喝咖啡,尤其面對有重要會議或專案時,用盡方法不讓經期影響表現,甚至靠意志力讓月經到會議結束再來。回憶起來,數不清多少次在經期中希望自己是男性,無須面對每月一次的干擾,更不必體驗經痛。
30歲前,我維持著忽略月經的心態,畢竟後作用很偶發 ; 30歲後,經期的身理與情緒反作用愈漸明顯。此時,旁人會告訴妳要學會照顧自己,於是,開始健康飲食、加強運動。
經期中的情緒,如果不隱藏會怎樣?
飲食與運動改善經痛的身體情況,但是情緒方面的心理狀態,則不完全有改變。
這件事情困擾著我,直到去年才有轉機。在自我情緒教練過程中,開啟情緒的不同觀感:知道情緒背後正在向自己發送某種需求訊號,告訴自己現在需要專注什麼。
善用經期與人相處
循著這條線索,我開始了解經期中的自己,其實是想要與人相處,並非自我隔離。
這段期間的自己,要如機器人般專注的執行事情很困難,但是,需要同理心的聆聽與分享則很容易。順勢運用當下擁有的強大感受力與分享力,我反而會安排一些在理性狀態刻意迴避開啟的對話,經期間讓感受引領對話的發生。偶爾,來場跟馬克先生的有意識爆炸式溝通,也是有益婚姻的。
如果低落、難過、生氣這些情緒都有它的功能,那會是什麼呢?
這麼說或許很抽象,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,經常將情緒的展現貼上負面標籤,要大家自我克制,並拒絕接收別人的情緒。與此同時,我們失去了解、練習、學會運用情緒的機會,越缺乏經驗,越難想像如何開始。最後,在無意識的自我壓抑或失控性爆炸中循環。
或許先回想以下這兩個問題,妳會更瞭解我在說什麼:
- 妳選擇吵架、溝通、哭訴的對象會是誰?
- 為什麼妳會傾向對家人、伴侶做更多情緒的互動?
情緒抒發與親密關係
大部分的人,選擇抒發情緒的對象,會是自己感到舒服、親密的人。因為面對舒服、親密的人,在情緒抒發過程中,妳內心真正的訴求,是想要與他們連結。而向親密的人尋求連結感,是一件很人性化的事情。
只是,當這件事在無意識地重複時,自己就如同未長大的小孩,在成人的身體裡向家人、伴侶索愛。直到你開始有意識地去做這件事,索愛就不再是情緒勒索,而是尋求連結。兩者間的微妙區別,需要經歷過後,才能體會。而在看這篇文章當下的妳,已經長出了一點意識,開啟新的認知旅程。
重新認識月經帶來的感知力
最後,跟大家分享多年前,一位男性婚姻心理師跟我說的話:善用妳的感知力,我曾經見識過當女性能完整運用她的情緒時,散發出來的強大感染力。千萬不要為了想向任何人證明什麼,而把自己變成男性。
祝福大家都可以從月經中,發覺自己與外界的連結點,開啟更有平衡感的人生。
想與其他人一起討論更多女生話題,歡迎加入隔週線上聚會的Women’s group。只想依照自己步調探索,歡迎與我聯繫,讓情感/人生教練陪你設計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