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英國婆婆:被梅根皇室生活言論掃到的英式婆媳風波

搬家過渡期與公婆同住,不知不覺已過去2週半。期間感受到媒體的強大,皇室家庭風波,也燒到公婆家裡。

一切都是梅根的錯?

婆婆的反應,打破淑女規則

接著上週發文時間線,正巧遇上哈利與梅根的歐普拉訪談,婆婆看到新聞播出訪談片段時,即刻大聲斥責梅根言論,甚至認為她在胡說八道。我很少看到婆婆那麼有情緒的反應,她生長在“英國淑女”的教育年代,平常發言極少顯示出個人觀感,然而這次,她的言論既直接又很有感覺。

該訪談佔據新聞頭條約一週半,期間婆婆對梅根的評價令我困惑且不舒服。包括她質疑:梅根心理有問題為何不跟她老公求救?他們大可自行安排諮詢,何必通過皇室?誰想聽她胡說八道,我比較想知道哈里在想什麼?她一直在說種族歧視以及皇室對她欺凌,根本是想帶壞哈里,反正梅根想要的她一定會得到,根本在說謊,我才不相信她。

我對號入座的心理&其他家庭成員的反應

事實上,我對皇室新聞從來沒關注過,在此之前只隱約知道兩件事:哈里王子跟梅根結婚了、哈里夫婦決定離開皇室。而這次歐普拉的訪談,我只看了30分鐘。面對婆婆對梅根的極差評,我能覺察到不舒服,卻也說不上是什麼。

另一方面,這件事的發生,我觀察到幾條清楚的線索:第一,作為認同心理諮詢服務,支持女性對外尋求協助的教練,又是馬克家(近親)唯一的“其他膚色”,婆婆的評價令我感到某種對女性的責備與怨恨。第二,公公與馬克先生對該事件的反應是無感,全家人只有婆婆看完整個訪談,並樂於追蹤後續報導。第三,我更想討論梅根提出的幾個議題,為什麼會讓聽眾有劇烈反應,而非討論她是否說謊。

這一切令我很好奇:模式背後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
帶著不舒服的情緒,我跟心理咨詢師及教練討論這段經歷。一開始覺得佔用寶貴的諮詢/教練時間,討論皇室(八卦)議題很浪費生命,但很快覺察到,對我來說這件事不只是皇室八卦。

行為反映出情緒,情緒反映出人生觀的衝突

於是,從情緒出發,討論過程中漸漸理解到婆婆與我,反應背後的真實面貌。婆婆身長在“傳統女性包袱”下,走了一條安全人生道路:接受教育、結婚生子、退休。不算有工作經驗也幾乎沒有自己的事業追求,生命重心都在於“對內、對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”,照顧先生、孩子、維持好全家人的形象…等。

跟婆婆(那一代)比起來,我(這代人)的確比較做自己:重視自己的工作、人生價值、健康、生活品質、投資,不會每天將重心都放在對(夫)家人察言觀色上。或許,在“放下傳統包袱上”,我(這代人)在尋找自己與夫家間的平衡,並非完全不在乎夫家人,而是在這裡面需要有自己的存在

相較我們的人生軌跡,婆婆在學校教育完成後,很快就進入婚姻。中間沒有獨立工作、生活的過程,對於“獨立”的感受或許比我低。

我(以及身邊多數同齡朋友)則大多接受高等教育、具備工作經驗、獨自生活體驗,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價值觀後才進入婚姻。對於“家庭”的觀念及其中扮演的角色,早已產生差距。

情緒下的婆媳風波,家裡的男性們跑去哪了?

每當婆婆大肆評價梅根言論時,公公與馬克先生經常保持安靜,僅偶爾馬克先生一句附和、一句挑戰婆婆。幾天晚餐下來,有種莫名的尷尬,感受不到兩位男士的立場,不斷看到婆婆主導的評價,像丟情緒直球般打向兩位無聲男士的冷咧。

覺察到了,然後呢?

描繪完上述場景後,教練問我:妳的感受中有什麼訊息?妳想怎麼做?

我想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察覺到的現象,也想知道馬克怎麼看待這有趣的一切。當然,如果可以,我想感受到馬克的支持,希望他也可以跟我一起討論。

夫妻健身健心時間晚餐後挪出30分鐘,創造一起散步、分享的空間

自從搬到公婆家後,我跟馬克先生在邊配和公婆生活作息中,邊無意識的建立出夫妻作息模式。過去,晚餐後各自放鬆時間,做些不需思考的事情,例如:滑手機、看影集、有的沒的。現在,以健康之名,各自挪出30分鐘創造身、心分享空間。

外出散步是我的提議,馬克先生起初有點半配合的心態。散步時,每當我分享一天跟公婆相處的感受,馬克先生會立刻不自覺陷入焦慮,試圖給出各種解決方案來“處理我的感受”。此時,跟教練的對話冒出來:我只是想將這件事情與馬克分享,獲得他的陪伴感而已。原句告訴馬克先生,當下他立刻明白。

晚餐後外出散步、分享的模式持續幾天後,馬克先生也開始分享,最後還演變成馬克先生大抱怨公婆。看著他出乎意料的改變,我很訝異他對父母積恨已久,原先以為是我需要的空間,現在看來他似乎比我更需要。

小插曲:熱愛健康的公公看到我們每天外出散步,他也想拉著婆婆加入,卻被婆婆拒絕。但是,每天晚上看著我們要外出散步時,他還是會不斷嘗試邀請婆婆。是否公公也需要“把話說出來”的分享空間呢?

不同時代女性之間對立

21世紀很微妙,網路發達讓所有人都更容易發聲,也更容易因為意見、立場不同而產生對立。

身在“對立被看見”的時代,大家都在喊口號 “不要二元對立”,但我們找到方法了嗎?“不要”二元對立,說法本身有多少對立存在?造成多少“不敢表達自己意見”的心理拉扯?

作為教練,我一直鼓勵大家“先說出來”。因為在“說出來”這個行為上,才有機會“聽到自己說了什麼”,從中去檢視“自己是如何理解某些詞彙、概念”,再“重新定義出新版的理解”,最後,通過行動練習微調。

婆媳人生觀衝突的結局:把話說開

必須說,教練態度幫助我總是把焦點先放到覺察上,並意識到改變是從自已做起。我的行動計畫裡,沒有“改變別人”這一項。但是,每當我開始練習,周遭的人也很奇妙的跟著動起來。

某天晚餐,婆婆又開始談論梅根言論時,我覺察到自己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。心理真正意識到“對這件事的反應上沒有對錯”,倒是探索的輕鬆感,幫助我在餐桌上向婆婆表達自己的看法。

我提出“世代女性人生觀的差異”觀點,婆婆也跟著好奇,問我“妳認在妳這代成長背景下,跟我有哪些觀念不同”?終於,討論梅根的話題,從誰對誰錯、她有多惡媳婦方向上,轉變成婆媳能一起分享,深入討論成長環境的異同。馬克先生也熱烈加入,分享作為男性的家庭心理狀態,公公在一旁附和馬克先生(畫面其實很好笑)。

女性力量

今年的許多練習中,我更深度理解所謂的女性力量就是能創造連結感

從自我覺察開始,關心、照顧自己的情緒、認知,慢慢從中進行微調,最終都會達到改變自己,周圍的人也動起來的效果。善用這股柔軟力,不需要費力地去辯論是非,或試圖說服別人看見。因為妳的改變,別人不一定會看見,但是已經被你改變。

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大家一起覺察,也歡迎與我聯繫,一對一教練,陪你設計行動方案。

Published by Monique

Relationship and life coach specialising in mixed culture communication. 具備豐富跨文化溝通經驗情感關係與人生規劃教練。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Twitter picture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

%d bloggers like thi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