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續分享了兩週與公婆住的挑戰,這週來平衡一下,分享暖心的經驗。
人生就是分秒在舒服與不舒服間交錯
話說,這不是我第一次跟公婆住,雖然,寫了兩週的挑戰,事實上,每天相處都算和諧。
還記得多年前第一次跟公婆住的慘狀,像是被突然丟進大海裡,呼吸急促地邊掙扎邊生存。相處的每一秒都覺得很久,住一個月後卻回憶不起來中間發生了什麼事,僅依稀記得自己似乎變成另一個人,一個要隨時維持愉悅的人。
這次跟公婆住多了覺察,期間不斷使用教練方法聆聽自己、先生、公公、婆婆內在小孩發出的聲音,再微調與大家相處的模式。這一次的同居生活,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,更理解相處中會有起有伏,允許自己感受愉悅與不悅,甚至表達自己的體驗。
享受作為一個外來者
通過覺察與微調,我變得不介意自己是個外來者,很多時候喜歡看著他們一家人根深蒂固的相處模式,覺得可愛、有趣又心疼。
關於公公
先從公公說起,他一生都是眾人眼中的Golden boy, 外貌出眾加文武雙全。即使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再健壯,內心依然活得像個年輕男子。
上週,他不小心大力撞到一塊玻璃門,砰的一聲大家都聽到,立刻衝過去幫忙,他卻急忙站起來說:我沒事,不用幫我。眼看著他的前額還在流血,但是婆婆跟馬克先生收到命令,不敢幫他,只有我去輕輕拍他的背,問他:你還好嗎?此時,他露出微笑,似乎內心憋住的氣終於可以鬆開。
事後,馬克跟我說:我爸好像對你比較放鬆,可能因為你跟大家很不像。不會像我們一樣愛搶話又怕我爸生氣,所以你有時候跟他的互動,反而得到不同的結果。
關於婆婆
婆婆一生都沒有獨立過的時期,結婚前住在父母家,結婚後很快就連生4個男孩,照顧家人、遵守(父母、公公制定的)家規,就是她的人生。
同居期間,我意識到馬克先生有多不了解自己的媽媽,也深深感受到婆婆在家中的孤獨。婆婆說話常有個邏輯:我不喜歡XXX,但沒關係拉,我不介意。而大部分的時候,家中男生們只記得她說的後句(我不介意)。於是,根本不愛印度菜的婆婆,被馬克先生與公公記成她喜歡印度菜,我也被告知婆婆愛印度菜。
直到前週叫外送,婆婆一開始選義大利料理,公公說:你不是愛吃印度菜(其實是公公自己愛吃)?我們叫印度菜吧!婆婆回答:喔,好啊。餐後,公公詢問大家評價時,婆婆說:我覺得這家還好,但沒關係拉,反正我不喜歡印度菜。公公聽到很驚訝地問:你不喜歡印度菜?婆婆回應:一直都不喜歡啊,但我不介意拉。
餐後散步時,我再問馬克先生:婆婆到底喜不喜歡印度菜啊?他說:我也以為她喜歡啊,可能她不喜歡吧?但我爸一定會忘記她根本不喜歡印度菜。
發現婆婆的說話邏輯後,我會更照顧婆婆的喜好,並且凡事記得要問她兩次以上。譬如想幫她做家事,就要問:婆婆,我來幫你一起做吧? 她回:不用不用,我可以。我問:真的不用嗎?她回:不用,我可以。我繼續問:妳說這個地方該怎麼整理呢?她回:喔,好,那妳幫我做這個…。
關於老公
最後來說說馬克先生,他是一個經常釋放假消息給我的人。婚前跟我說不用擔心他爸媽喜好,他們很隨意,而且自己很獨立不常跟爸媽相處。婚後….才發現根本都是假消息。
公婆喜好很明確,一點都不隨意,公公很在意洗碗機裡如何擺放最有效利用空間,可是馬克一家極度抗拒公公的嚴格,選擇性不記得擺放方式,公公常因此跟大家吵架。婆婆很在意碗盤如何收納及家人相處感受,但面對家中一群男孩各持己見,最後都選擇視而不見彼此需求,她只好安靜離開現場,或是大喊“It doesn’t matter”。
用隨意的態度去掩蓋內心的在意,這個行為模式在馬克兄弟身上特別明顯,結婚初期讓我對馬克的婚姻相處感到困惑又受傷。此次跟公婆同居,才漸漸了解馬克先生是如何養成。對他,現在多了同理與安慰,偶爾允許他在父母面前變成小男孩,想要討愛又怕被拒絕。
很男性化的馬克一家
相處越久,我越能看見籠罩在男性能量的自己。於是,在跟大家相處上,我從過去直接跳入他們的互動模式中(一樣男性化:否定自己的感受、更大聲講話壓過對方、尷尬現場立刻逃離),現在學著扮演女性角色(承認自己的感受、看見別人的感受、柔軟應對)。
正巧,我有個很女性化的外表,或許可以更順理成章的在這個家裡當個女生。
一切都很好
說也奇怪,在這個家裡跟大家搶著當男生要很用力,當個女生卻毫不費力。天氣好時跟大家一起整理花園、晚餐時間跟公婆大聊過去以及各種“敏感”議題(最近公婆晚餐時間會看著我,期待被問一堆從來沒想過的問題)、吃完飯按照公公指令擺放洗碗機內的餐具、按婆婆喜好整理廚房、偶爾教公婆升級電子設備知識、有空陪他們多做家事,沒空就安心去做自己的事。從女性柔軟敏銳的角度出發,跟公婆的相處打破文化、輩份的距離,漸漸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等互動。
我沒有馬克先生的成長包袱,陪公婆做任何事幾乎可以發自內心參與,奇怪,為什麼以前要搶著去坐別人屁股熱好的位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