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跟馬克先生參加名為 “Mirror of the Heart”的夫妻工作坊,四天三夜的課程,學了很多冷知識,同時也在各種活動中重新認識彼此。結束後,我們看著對方說:好像應該要婚前就來上了。
專注走上自我成長這條路後,我每天都在驚訝為什麼許多“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”不曾從小就培養。似乎人生有好長一段曾經,走的路是離自己越來越遙遠,直到變成了陌生人,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一手建立的未來,都不是我要的。
上完夫妻工作坊的體悟亦是如此:自己與對方的深度認識,以及婚姻互動中的基礎模式,應該在婚前就建立相當程度能力。我卻像是僅報名幾堂駕訓課的新手駕駛,在高速公路危險上路。
還好,這次不像過去面對人生般迷惘,走遠才意識到可以求助專業去調整步伐。
什麼是夫妻工作坊?
簡單來說,夫妻工作坊是個讓夫妻安全探索,共同成長的環境。
與一般工作坊的異同
不同於其他主題工作坊的互動方式,夫妻工作坊是更純粹以自己與伴侶為重心的團體課。從自我探索開始,慢慢走向深入認識彼此,最後在共創出的遠景中結束。
夫妻工作坊的過程高度強調個人覺察,與真實夫妻生活點滴分享,而非好高騖遠的甜蜜夫妻想像。因此,你聽到的是夫妻間誠懇尊重的分享,取代互相嘲笑的言語、你看到的是夫妻間表達、聆聽彼此感受的能力,取代各自唱獨角戲的競技、你體驗到甜蜜夫妻的模樣是即使生活中有意見不合,仍能輕靠著彼此跳舞,取代曬美圖或禮物展示。
此外,相同於所有工作坊模式,夫妻工作坊也是體驗型的共同成長方式,通過不同“實驗任務”去重新認識彼此,同時觀摩其他夫妻的婚姻糾結與突破,見識到所謂共同成長的真諦。
為什麼要上夫妻工作坊?
我與馬克
我的心態跟接觸心理咨詢類似,並非有特殊狀況才找專業,更像是平常運動健身的概念。馬克的心態,是在工作坊尾聲的“共創遠景任務”中,我才知道這是他感受我們同步成長的時刻。
其他成員
從其他參與者的角度來說,這次總共有9對夫妻,包括:剛訂婚、剛同居、剛結婚、離婚又結婚、結婚多年、結婚10多年、結婚20多年、有小孩、沒小孩、有小小孩、有大小孩等各種婚姻狀態。聽到的表面理由不同,但初衷都是“在各種婚姻階段,我們可以如何通過成長把人生、婚姻、生活都經營得更良性循環?”
夫妻工作坊中學到什麼?
四天三夜的學習內容既廣又深,很難一篇文章涵蓋所有涉及點,但在此可以分享一個有趣的任務,提供大家自己練習:
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
理論背景:根據The Gottman Institue 在觀察上百位情侶互動方式的實驗中,發現伴侶間的回應方式與頻繁度,是一段關係能走長遠重要關鍵,稱為 “Small Bid for Connection” (日常中刷存在感的小瞬間)。
三種回應方式
真實案例:馬克先生邀請我下週跟他朋友喝咖啡,但我行程已排滿,希望延到下下週。對此,馬克感到失望,我感到時間不被尊重。
工作坊中,我們依真實案例從加分到減分,探索三種回應方式:
正面回應(正面同意/正面肯定但不同意)
我:謝謝你想到邀請我,我知道你希望我們在新城市建立起健康的社交圈,也相信這對我們兩個都是好事。我可以在排滿的行程中挪出時間 / 但是我下週行程已經太滿,延到下下週如何?
(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,再說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)
他:我很期待看到你們見面,所以有點失望要延到下下週。不過我知道你現在很忙,也支持你在忙碌的事情。下週我可以先自己去 / 排到下下週也可以。
(正面承認自己真實感受,肯定對方心意,再說出自己的決定)
負面回應(否定對方)
我:下週不行,我很忙。你為什麼又不尊重我的時間,臨時要排個約會到我的行程裡?
(否定對方真實的心意及提議,並延展到“你總是這樣”的批評口氣中。這樣的說法會引起對方防禦心,陷入膠著的文字爭辯中。)
馬克:你又不行了,怎麼可能忙到連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?而且我沒有“又”不尊重你的時間啊?
(否定對方真實含義與需求,在互相批評中延伸,著重表面字義爭辯,失去真正理解彼此的機會)
不予回應(忽視/無視)
我已進入生氣狀態,不發一語,希望對方猜測不回應的原因。或者是不知如何拒絕,直接忽略問題,希望時間讓一切淡忘。
(這是最減分的情況,開始進入猜心遊戲,對方懷疑自己說錯話,又怕再次邀約被拒絕,關係中的存在感瞬間降到最低點。)
Q&A
疑問1 : 為什麼我明明不高興,還要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?這不是虛假嗎?
關係中的真實,在於對雙方有覺察下的表達。對方的心意跟自己的心意都是真實的,先看到這一層深度後,會引發彼此內在都被正視到的感受,即使有意見不合之處,也可以更成熟的欣然接受。此外,關係的重點是互動,好比你們不斷地在跳雙人舞,兩人間游刃有餘的應對,遠比一人不斷佔上風的舞姿好看太多。
疑問2 : 為什麼不予回應會比負面回應更扣分?這不是給彼此空間嗎?
不予回應經常是所有關係的殺手,包括:情侶間、朋友間、親子間。因為被明確拒絕時,互動依舊存在,為關係保留討論、協商的空間。不予回應,尤其在親密關係中,互動感徹底消失,次數多了、時間長了,關係就變得可有可無。
後記
工作坊結束到今天,我跟馬克先生的互動增添許多欣賞與尊重,或許是親眼見識期待中的美好夫妻關係模樣,或許是細細品味不同任務中帶給自己的豁然開朗。雖然不可否認我的教練基礎已為婚姻品質做了很大提升,但是在工作坊中與其他夫妻共同學習,讓我們兩個都更確信“沒有所謂完美或不完美的婚姻,只有你願意多誠實的面對自己與伴侶,雙方帶著覺察為每個當下做出最適合的決定。”
下次的Women’s Group 我會更詳信分享工作坊內容,邀請成員們討論。歡迎加入Women’s Gruop 共同成長,也歡迎與我聯繫,進行一對一教練服務,通過探索人生中的大小事,提升生活、婚姻品質。
One thought on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