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愛你,但我不需要你 – 現代愛情

上週Women’s Group原定議題為現代愛情觀,結果聊了對人體七脈輪的認識。討論結束,我將這兩個議題重新思考,得到一個有趣的觀點: 當身理、心理、靈性都處於平衡發展,愛情對生命的意義也隨之改變。 麵包與愛情的進化關係 整個思考的啟發,源於這兩年交友圈轉變,逐漸在身邊女性朋友身上看到:經濟獨立已從口號般存在,變成了一種現代生活型態,在這個生活型態之下,麵包與愛情的關係有了跳躍式的改變。 經濟獨立前,或許愛情與麵包仍須混為一談,才能取得承諾或踏入婚姻 ; 經濟獨立後,麵包不再被放到愛情裡考量,而被精神取代,成為進入愛情的門檻。但,這似乎是條極高標準的坎坷道路,許多物質獨立的女性們對精神連結的依賴,成為在愛情中最失望的痛點。於是,承諾、婚姻變得困難,最後,紛紛進階,走向精神獨立。 或許是從事個人成長教練後,不再是半隻腳踏在外面,純粹參加工作坊的觀望者。我開始深入見識到許多經濟獨立的人們,如何投資自己,走向精神獨立。然而,何謂“精神獨立”? “精神獨立” 的不同詮釋 回憶起來,從第一次上工作坊開始,到現在運作Women’s Group、提供教練服務、舉辦工作坊等,聽過對“精神獨立”的詮釋可稱上多元化。 有人選擇超脫的方式,希望直接從靈性角度提升,尋求一種解脫 ; 有人選擇投入心理學,通過了解心理狀態,去嘗試理解、改變自己。有人傾向鑽研哲學、腦科學等“理性”態度,採用閱讀、辯論、探討等方式,企圖有邏輯的去認識自己 ; 有人傾向較“感性”態度,參加體驗式工作坊,感受情緒、身體、心理等狀態上的變化,重新探索自己。 10年前,最初在英國遇到採取上述方式,追求“精神獨立”的人,大多數有各自偏好。比如:對腦科學、哲學、心理學感興趣,但拒絕承認情緒、身體、靈性主義者。或,喜好發展感性、靈性,但抗拒探索科學、心理學等。直到近年,開始遇到對各領域抱持整合態度,具備所謂 “身理、心理、靈性”平衡發展狀態的人。 一路走來,我很受啟發,甚至意識到自己觀念的巨大改變。例如:曾經,我以為 “自由,來自高度自制”,現在,我認為 “自制,來自身、心、靈高度自由”。 高度自制力,來自身、心、靈高度自由 這句話說起來很抽象,但如果拿它跟人體七脈輪做比較,也許更容易想像。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聊到從海底輪一直往上走至頂輪,分別涵蓋了一個人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能量。每個脈輪若能充份的打開,較能獲得平衡、協調運作的自我。 當你對自己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綜合理解力越高,則擁有因事而異的自由轉換能力。能快速覺察到當下被困住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狀態,並知道如何高效運作,藉由一個動作、話語、念頭或心念,改變現狀。即,身、心、靈高度整合的,活在當下。 在每個當下都能感受到自己高度整合中,高度自制力只是一種外在呈現,並非一個需要去“用力克制”的行為。 我愛你,但我不需要你 她說:我已經擁有物質、精神、心靈不依賴任何人的能力,同時,我愛他。在一起是種富足感,像是100分往上加,不在一起,我也很好。 聽起來,愛情之於高度自由者似乎可有可無,事實上,這是種愛的無限延伸。真正的高度自由者,並非無法給予承諾或恐懼進入婚姻。相反,他們嚴選承諾、婚姻,深刻理解愛與恐懼之間的關係,不將愛作為綁住對方的枷鎖。 高度自由者間的愛情,是留給彼此一起共同成長、探索愛情的空間。既可以毫無避諱地聊自己的黑暗面,也可以不加誇飾地分享自己的光明面。愛情,在彼此間得以流動,長久加乘。 這,才是愛情原來該有的本質,不是嗎? 共學成長,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跟大家一起分享、探索。高速成長,歡迎與我聯繫,免費諮詢個人成長教練服務。

面對關係中的需求,你是否掉入“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”的溝通誤區?

上週Womens’ Group,我們討論夫妻工作坊裡,各種能在生活中實踐的練習。討論很快進入僵局,因為大部分的成員都有 “我提議要這樣做,伴侶就會抗拒、不配合,不在工作坊環境下,很難刻意去練習、建立良性互動習慣”的體驗。於是,話題結束在: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。自己去看書、學習、成長,回來接受另一半就是這樣。 你跑我追的關係,是任何長期交往伴侶都害怕開啟,又會不慎陷入的循環。因此,講究自我成長的高生命價值主義者,會希望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平等對待、共同成長、相處間維持一種自然的流動狀態。 然而,這樣一種自然流動狀態究竟是什麼?它是一種各自放養的應對方式嗎? “不能改變別人” 的溝通邏輯 討論結束,我感到困惑。你追我跑是關係模式的顯像,隱藏的動因是一方在表達自己需求,另一方接收到的卻是壓迫。那麼,問題背後的問題其實是:“ 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” 與 “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”間的關聯性在哪? 看到這裡,讀者或許已經找出端倪。我們經常將這兩句話背後的邏輯混雜在一起表述,許多人潛意識中認為:我不能改變別人 = 我不能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,或是,我表達自己需求,就是要別人來滿足我(要改變別人),否則為何要說? 重新認識表達需求的意義 在我看來,平等對待、自然流動的關係,是建立在雙方都能表達需求、也能接受需求被拒絕的基礎上。 接受需求被拒絕,聽起來雖可怕,但實際上,當你越練習表達需求與接受被拒絕,就越能體驗到“需求”的本質。比如:很多時候,需求只要被聽見,就已經得到滿足,或者,有些需求可以延遲滿足,只有當自己沒意識到或根本不知道需求存在,日積月累後才會以一種報復性的形式出現。 跳脫誤區,開啟良性溝通 說了這麼多,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面對需求?甚至在需求之上,養成健康伴侶關係? 為另一半建立“你的需求形象” 這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,就是一步步幫助對方的心理,畫出一張你的清晰需求輪廓。當他想到你,會明白你在意什麼,也會願意為你盡己所能。此外,我們的需求,會隨生命歷程變化而改變,以下三個步驟並非一次性完成的練習,而是一種互動關係日常化的循環。 第一步:停止猜心 猜心在曖昧期間也許可以製造浪漫,但是當你走到穩定關係後,還依賴著彼此猜心,只會讓人感到疲憊。停止要求對方來不斷猜測自己要什麼,也鼓勵對方把內心世界更多層次的說給你聽。 第二步:了解自己需求 我經常談的自我成長,很大部分是強調了解自己需求的重要性。我們都不再是個只會大哭來向父母表達飢餓的小孩,也在生理長大的過程中,學會餓了就去找飯吃,然而表達飢餓能力卻逐年消失。 長期伴侶關係讓我獲得最大成長的,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愉快的互動經驗後,去有意識的探索自己的需求。再於下次互動時做出些微改變(例如:直接跟對方更準確地說出自己需求、認可對方當下跟自己需求產生衝突),累積由不愉快轉愉快的成功經驗。每次成功經驗,都會改變大腦之於面對人際關係衝突的恐懼印象,同時增強表達需求後被拒絕的包容力。 第三步:有意識的提醒對方該需求 完成上述第二步之後,你會發現有些需求,其實自己很在意或沒那麼在意。針對自己非常重視的需求(很在意的),請不斷認真、誠懇、頻繁、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出來。比如: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的付出,是你重視的需求。那麼,請認真清晰的告訴他“我需要在做完某件事之後,得到你的讚美”,如果幾個月後他忘記了,請(別用懲罰或受害者的口氣)提醒他。 漸漸的,你幫自己與對方共同養成意識到該需求的習慣。同時,你也可以鼓勵他,建立向你正面提醒需求習慣。 提示:如果你們從來沒正面表達需求的習慣,請從小需求做起,先避開兩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的議題。在炒得火熱的議題上,彼此的潛意識已形成某種防備心理,一觸即發,此時的練習只會得到反效果。 從自己開始,培養健康關係習慣 所有健康關係的建立,都是要從自己做起,但這不表示你要停止表達需求,或是以避免衝突(講求和諧)為終旨。而是把握每次衝突的機會,去重新認識自己內心深層的需求。 拿上面 “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付出”這個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需求來說。 如果你們經常為家事分擔而爭吵,那麼每次吵完你都可以去探索自己真正吵的需求是什麼。希望對方多做一點?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?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? 希望對方多做一點,內在的需求可能是公平,或者是疲憊得需要被支持 ; 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,內在需求可能是安全感 ; 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,內在需求可能是被肯定讚美。 以後者舉例,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者,可以先誠實告訴對方這個需求,之後可以培養的習慣是:每次做完家事,去拉你的伴侶來欣賞,並請他讚美你。 自然流動的健康關係,是幫助雙方成長的助力,讓我們換個角度、換個方法來迎接它,讓成長變成一種更積極的自動駕駛程式。 覺得了解自己需求很抽象? 歡迎聯繫個人成長教練,幫你認識自己的價值觀系統、深層需求與溝通模式。也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,通過分享與聆聽,共學成長。

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

前文分享近期參加夫妻工作坊的經驗,有朋友好奇問我:在工作坊的美好體驗能延續到日常嗎?今天是參加完的第三週,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期發展,以及工作坊對日常相處的改善。 Women’s group中延展 不同形式夫妻工作坊比較 Moksha跟我都參加過“Couple Workshop”,上週末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各自分享在台灣/英國參加夫妻工作坊的內容與心得。 就內容編排而言,似乎兩個工作坊的著力點差異很大。 理性型 Moksha參加的工作坊(在台灣舉行,美國引導師帶領),內容編排更著重在各種實際議題討論。 比如:討論金錢觀、共同制定家庭憲法、家庭會議等。將婚姻視為合夥事業般運作,制定合約、有爭議或不履行時,拿家庭憲法來核對討論。 感性型 我參加的工作坊傾向建立連結感,先深度認識自己與彼此,再從感性的連結中探索如何改善相處,以及規劃未來藍圖。 比如:深度聆聽對方練習、認識自己與對方內心最深處不安全感來源,以及哪些行為會觸動該源頭、覺察自己與對方刷存在感的小動作,以及如何回應。將婚姻視為一種重要情感支持系統。 成員們的探索 分享時,我請Women’s Group成員討論在婚姻中,自己是否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、家庭開會制度等等。 有人提出:從作為媽媽希望帶給孩子安全穩定感的角度,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與開會制度。也有人提出:小時候成長過程中,爸媽協議的規定與開會制度,最後經常被爸爸先打破。或者開會變成媽媽訓話時間甚至媽媽無法接受被評價,以至於最終都無法延續。 討論雖分散但很有趣,話題彷彿流向探索媽媽在家庭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?夫妻間如何建立足夠的凝聚力,帶動整個家庭運轉,而非媽媽追著大家跑? 工作坊的各種日常練習 或許是夫妻工作坊中先打好了感性連結基礎,總體而言,我跟馬克能頻繁延續日常練習。在此分享以下三種: 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 在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文章提過這個練習,生活中其實很容易將它日常化。 第一步要從“發現”開始,我跟馬克能更有意識去觀察自己與彼此的小動作,比如:我發現自己早上睡醒會故意留下一床亂棉被,馬克會衝去整理(單身時,我的床鋪永遠是乾淨整齊的)。馬克發現即使他有一大箱零食,還會去偷吃我的零食,每次都很享受犯案被抓到的瞬間(單身時,他堅持吃自己的健康零食)。 面對這些狀況,以前我們會容易對彼此產生反感,現在覺察到其實是對方內心深處在尋求連結感的行為時,反而感受甜蜜,更能給予對方正面回應。(這裡想說明一個角度的轉換:過去會認為對方行為幼稚而感到厭煩,現在則理解尋求連結感是人性所需,更是親密關係的必備。尤其當彼此對行為有覺察時,同樣的行為就不再是一種無知幼稚的索取。) 10分鐘按摩 另一個還沒分享過的練習,是給予/接受按摩:每人10分鐘,給予者用探索的心態,去認識伴侶對於不同觸摸的感受 ; 接受者只能有五種回應方式(Yes = 還不錯 / No = 不喜歡 / Please = 很喜歡 / Slow = 放慢速度 / Pause = 暫停,讓我感受一下),感受觸摸並學會設線。 我們很喜歡這個練習,原因可區分兩個角色來談: 作為給予者 當你可以保持探索心,不需擔心是否記得對方喜好,或者必須迎合對方時,可以更自由意願的給予。 另外,如果能固定做這個練習時,會發現對方喜好是隨著當天的身體狀況改變,過去許多對彼此僵化的認識,隨著練習慢慢被打破。 作為接受者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