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Womens’ Group,我們討論夫妻工作坊裡,各種能在生活中實踐的練習。討論很快進入僵局,因為大部分的成員都有 “我提議要這樣做,伴侶就會抗拒、不配合,不在工作坊環境下,很難刻意去練習、建立良性互動習慣”的體驗。於是,話題結束在: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。自己去看書、學習、成長,回來接受另一半就是這樣。
你跑我追的關係,是任何長期交往伴侶都害怕開啟,又會不慎陷入的循環。因此,講究自我成長的高生命價值主義者,會希望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平等對待、共同成長、相處間維持一種自然的流動狀態。
然而,這樣一種自然流動狀態究竟是什麼?它是一種各自放養的應對方式嗎?
“不能改變別人” 的溝通邏輯
討論結束,我感到困惑。你追我跑是關係模式的顯像,隱藏的動因是一方在表達自己需求,另一方接收到的卻是壓迫。那麼,問題背後的問題其實是:“ 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” 與 “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”間的關聯性在哪?
看到這裡,讀者或許已經找出端倪。我們經常將這兩句話背後的邏輯混雜在一起表述,許多人潛意識中認為:我不能改變別人 = 我不能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,或是,我表達自己需求,就是要別人來滿足我(要改變別人),否則為何要說?
重新認識表達需求的意義
在我看來,平等對待、自然流動的關係,是建立在雙方都能表達需求、也能接受需求被拒絕的基礎上。
接受需求被拒絕,聽起來雖可怕,但實際上,當你越練習表達需求與接受被拒絕,就越能體驗到“需求”的本質。比如:很多時候,需求只要被聽見,就已經得到滿足,或者,有些需求可以延遲滿足,只有當自己沒意識到或根本不知道需求存在,日積月累後才會以一種報復性的形式出現。
跳脫誤區,開啟良性溝通
說了這麼多,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面對需求?甚至在需求之上,養成健康伴侶關係?
為另一半建立“你的需求形象”
這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,就是一步步幫助對方的心理,畫出一張你的清晰需求輪廓。當他想到你,會明白你在意什麼,也會願意為你盡己所能。此外,我們的需求,會隨生命歷程變化而改變,以下三個步驟並非一次性完成的練習,而是一種互動關係日常化的循環。
第一步:停止猜心
猜心在曖昧期間也許可以製造浪漫,但是當你走到穩定關係後,還依賴著彼此猜心,只會讓人感到疲憊。停止要求對方來不斷猜測自己要什麼,也鼓勵對方把內心世界更多層次的說給你聽。
第二步:了解自己需求
我經常談的自我成長,很大部分是強調了解自己需求的重要性。我們都不再是個只會大哭來向父母表達飢餓的小孩,也在生理長大的過程中,學會餓了就去找飯吃,然而表達飢餓能力卻逐年消失。
長期伴侶關係讓我獲得最大成長的,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愉快的互動經驗後,去有意識的探索自己的需求。再於下次互動時做出些微改變(例如:直接跟對方更準確地說出自己需求、認可對方當下跟自己需求產生衝突),累積由不愉快轉愉快的成功經驗。每次成功經驗,都會改變大腦之於面對人際關係衝突的恐懼印象,同時增強表達需求後被拒絕的包容力。
第三步:有意識的提醒對方該需求
完成上述第二步之後,你會發現有些需求,其實自己很在意或沒那麼在意。針對自己非常重視的需求(很在意的),請不斷認真、誠懇、頻繁、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出來。比如: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的付出,是你重視的需求。那麼,請認真清晰的告訴他“我需要在做完某件事之後,得到你的讚美”,如果幾個月後他忘記了,請(別用懲罰或受害者的口氣)提醒他。
漸漸的,你幫自己與對方共同養成意識到該需求的習慣。同時,你也可以鼓勵他,建立向你正面提醒需求習慣。
提示:如果你們從來沒正面表達需求的習慣,請從小需求做起,先避開兩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的議題。在炒得火熱的議題上,彼此的潛意識已形成某種防備心理,一觸即發,此時的練習只會得到反效果。
從自己開始,培養健康關係習慣
所有健康關係的建立,都是要從自己做起,但這不表示你要停止表達需求,或是以避免衝突(講求和諧)為終旨。而是把握每次衝突的機會,去重新認識自己內心深層的需求。
拿上面 “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付出”這個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需求來說。 如果你們經常為家事分擔而爭吵,那麼每次吵完你都可以去探索自己真正吵的需求是什麼。希望對方多做一點?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?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?
希望對方多做一點,內在的需求可能是公平,或者是疲憊得需要被支持 ; 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,內在需求可能是安全感 ; 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,內在需求可能是被肯定讚美。
以後者舉例,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者,可以先誠實告訴對方這個需求,之後可以培養的習慣是:每次做完家事,去拉你的伴侶來欣賞,並請他讚美你。
自然流動的健康關係,是幫助雙方成長的助力,讓我們換個角度、換個方法來迎接它,讓成長變成一種更積極的自動駕駛程式。
覺得了解自己需求很抽象? 歡迎聯繫個人成長教練,幫你認識自己的價值觀系統、深層需求與溝通模式。也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,通過分享與聆聽,共學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