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擁有豐盛的人生

最近身邊的朋友們都不約而同的在討論豐盛人生,聽說疫情不僅在英國帶來許多人對生命的重新思考,也開始在台灣產生相似效應。 其實,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都有一幅自己原創的豐盛人生畫面,可是經過了時間、挫折、三姑六婆的流言蜚語、家中長輩的恐懼傳遞、跌跌撞撞的心碎經歷。那幅原創圖像,漸漸模糊成某種盜版名畫。 有經歷的人生,是令人感動的。那些有夢想、追逐過、失望過、仍然不斷站起來的人,有對生命深層的熱情,也有動人的內在力量。 我希望能用專業,幫助人活得更有力量。在此,跟大家分享我對教練工作的詮釋: 教練是… 看到當前問題的核心議題 教練是… 看到核心議題所反映的內在需求,意識到自己行為模式 教練是… 擴展自己思維與行為模式,具備豐富面對問題的能力 教練是… 從對生活感到茫然無力,轉而對生活感到豐盛、充滿好奇的煥然一新 教練是… 內外合一的生命運作方式,內在價值不斷顯化的流動過程 前往豐盛人生,歡迎預約教練服務。 活動推廣中,即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,帶朋友報名,可各自享受第一堂半價教練服務。第一堂後使用服務套餐共七堂,後六堂享有七折優惠。

#母親節特輯# 媽媽 – 最親密卻最難界線的情緒關係

本節目感謝 #SoiTaiwan 特別贊助 SoiTaiwan 主打Vegan 甜點,吃起來卻完全沒有Vegan甜點的局限。適合所有人品嚐,更適合講究健康、追求味覺質感的妳/你。 母親節特製甜點 覆盆子生巧克力塔、草莓優格塔、玫瑰四季春烏龍塔、紫芋玫瑰千層蛋糕 活動優惠折扣(85折)碼:MoniqueCoach 折扣碼使用期限:2022年4月30日。 SoiTaiwan 官方訂購網站:https://www.soitaiwan.com/ 關於這一集 這次在節目中,我會分享一路從情緒探索開始,深入面對到與母親關係議題,最後在與自己情緒及母親關係的親密感提升中,真正理解到與媽媽之間”界線“該如何覺察與表達。 希望通過這次分享,能為任何在母親議題上正在糾葛、抗拒的人,對母親關係有些新的想像。 節目收聽 Anchor/Spotify – 開始收聽 Apple Podcast – 開始收聽

關係中的無力感- 將反應模式切換到主控模式

Podcast 第三集,延續上次婚姻內戰話題,深入認識關係中的無力感,並分享如何從反應模式切換到主控模式。 這一集跟大家聊: 覺察自己在哪些關係中,感到非常耗力? 一個小實驗:當大家聊到關係時,通常會在什麼情境下? 反應模式的思維模式:我要怎麼做,才不會…. 主控模式的思維模式:我要什麼、我正在感受什麼? 一個關鍵的秘密 減少權力不對等關係,拿回關係主動權的練習 如何著手改變最困難關係:與父母的關係 辨識:不習慣,還是不喜歡 Anchor & Spotify :開始收聽 Apple Podcast : 開始收聽

婚姻內戰 – 那些說不清楚的情緒與內心戲

Podcast 第二集出爐啦!這次會分集聊婚姻內戰,真實討論人人抗拒說出口的婚姻內戰議題,並且帶你走一遍婚姻內戰時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。 本集跟大家聊:  一天中有多少次互動關係?  理性溝通?  聽眾案例分享  冷戰發生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  成為標籤的那些情緒  腦海中描繪出對方的可怕形象  地雷讓關係變得更狹窄  爆發式溝通說出心裡話  Anchor/Spotify:開始收聽 Apple Podcast :開始收聽

成長,一個充滿驚喜的拆禮物過程

Happy Friday! 好久沒有產出內容,因為最近又是工作、生活一陣忙,忙到都沒時間關心大S再婚了。Ooops. 總算這週有點時間錄了第一集,還跟朋友聚餐大聊烏俄之戰&虛擬貨幣。真心覺得每人一天只有24小時,忙碌感會讓時間消逝更快。 回到正題,第一集跟大家分享“成長”。除了太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之外,也很好奇大家是否意識到學生時期的成長概念,會無限延伸到後來? 其他內容就不一一在這邊打出來,大家可以從節目資訊欄看到,也歡迎提出對本集任何的想法或疑問。 收聽連結:請點我

2022 最愛影集 – Couples Therapy

Happy 2022! 好久沒更新文章,因為最近在籌劃Podcast,未來長文內容都會轉到Podcast,讓大家用聽得更方便。 今天特地上來貼文,太想跟分享最近很癡迷的 BBC TWO 紀錄片 – Couples Therapy。這部紀錄片目前有兩季,第一季於2019年由美國的Showtime製作,紀錄心理分析師 Dr. Orna Guralnik 與4對伴侶間真實的諮詢過程。 將衝突攤開來聊,在分享與探索間意識到自己的過去 在每對伴侶對應咨詢師的分享與提問間,可以不斷看清每對伴侶當下面臨的爭執與衝突,是如何跟自己原生家庭及過往創傷經歷緊密相連。 典型的“活在過去”,是每個尚未開始自我覺察的人,時時刻刻在重複做的事。因此在長久的親密關係中,每當自己想向對方靠近時,會開始產生衝突、不安、焦慮、佔有慾等令人不舒服的狀態。沒意識到真正拉扯的,是自己的過去,久而久之形成與伴侶遠距離的相處模式,習慣在親密關係中保持不親密的距離。 承認自己不斷重複的無效行為模式,並有意識的去改變它 總算覺察到自己現在的行為,是在重複經歷過去的創傷後,你打算怎麼做? 我很喜歡心理分析師 Dr. Orna Guralnik 在諮詢過程中,不但幫助兩位個案都意識到自己的過去,還會陪伴他們一起探索、重建新的行為模式。讓整個諮詢過程具備深度、省思與啟發。 答案就在個案身上。用問題讓個案自己說出答案,是教練守則,因為每個人的 “想要” 其實都有許多細微差別。接著,要有意識的去練習這個 “想要”,從新的行為模式中觀察關係的改變,慢慢建立起新的反射動作。 真實,帶來的生命力量 看這部紀錄片像是在觀賞人類生命力泉湧的過程,內心會有層層堆積的感動。那些自己生命劇本裡上演的掙扎、困惑、焦慮與恐懼,都隨著紀錄片中個案一一卸下心房去真實面對後,產生了新的愛、連結、尊重與感動。 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,是一件很有生命力的事情。 Couples Therapy, 是我人生目前為止覺得最好看的影視節目,在此推薦給大家。 所有困難都有出口,歡迎諮詢個人成長教練服務,陪你/妳一步步發展新的行為模式。

教練人生

近期好忙,沈浸在許多對話中。跟客戶的對話、跟新朋友的對話、跟教練同事的對話,每次朋友問最近在忙什麼,我都回答:忙著對話。聽得大家一頭霧水,今天寫篇文章來分享 “對話” 是什麼。 閒聊之於對話的時間感 其實好久沒有閒聊了,那種不經吸收的下意識對答,不帶任何探索好奇成分的反射動作。閒聊好像是一件很輕鬆打發時間的事,但若希望高效能運用時間,真正在每次互動中有所學習成長,閒聊總是帶有某種時間消逝的空虛。對話,則有不同時間效應。 教練一職讓我每天都有機會重新學習對話。跟客戶的對話,我需要不斷進入深層聆聽,聽見每個故事背後推進人生的動力。跟新朋友的對話,我會不斷進行覺察,感覺自己在互動中的舒適度,觀察彼此有多少相互的好奇心。跟教練同事的對話,我們都進行著高覺察的互動,覺察每分每秒互動中彼此能量變化,深入精準並不帶評價性的用字遣詞,將對話持續提升到啟發迴盪效應的高度。 啟發迴盪效應的對話 一段有意義的對話,通常在對話結束後會產生迴盪效應,對自己或交流過的事情,有新的領悟、探索、反思,是種成長。 一段有意義的對話,不需要總是以哲學性的議題、高深莫測的修行境界起頭。而是日常最平凡發生的事,從瑣事中更容易探索到人性的根本。這些根本,往往是經常被忽略、最令人過不去的地方。帶有覺察地去摸索人性的根本,才能在與自己、與他人在產生連結的對話過程中,真正解鎖日常生活的成長契機,達到真正的 “啟發”。 對話 – 聽與答的層次 聽與答的層次,對我而言真的是職業訓練,需要極盡可能地專注於當下。聽到別人內在真正的聲音,說到別人內在真正的掙扎、信念、價值觀,才是有層次的對話。 聽的層次 大部分的人,沒有經過長時間刻意自我成長,很容易帶著 “評論的耳朵” 去聆聽別人說的話。因為成長的過程中,被 “評論” 是一條必經之路,可能來自父母、親友、學校、路人、社會眼光……等。於是,不知不覺中,每個人都內化了評論的技能,將評論加諸於自己及他人。 在評論的世界裡,我遇過兩種人,自己也當過這兩種人 第一種人:自我評價總是很高,對他人評價通常較低 (嚴以待人型) 內心極度害怕別人的評價,因此自設一道防線,即使看似 “躲過別人評論”,深深內化的評論技能,依舊出現在對他人評價裡。 第二種人:自我評價常低於別人給予的評價,極少對他人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(嚴以律己型) 內心認為自己永遠都不夠好,雖然願意分享自己人生起伏,但總是很努力維持一種健康美好的形象,很少能真正說出自己看待人、事的想法。 降低評論耳朵的聲音 因此,自我成長最初步一環,是降低 “評論的耳朵” 聽到的內容,理解從 “評論的耳朵” 裡吸收到對自己或他人的認知,往往與現實有極大差距。這裡所說的現實,指的是自己與他人內在本質,真正在訴說的內在掙扎、信念、價值觀。 例如:每個人都有的 “拖延症”。帶著評論的耳朵,聽別人訴說拖延症時,通常聽到的是:懶惰、找藉口、不努力。降低評論的耳朵聲音,聽到的則是:這個人正在訴說的事情裡,有某個點讓他覺得整件事很可怕、很困難,這個卡住的點是什麼呢? 答的層次 誠實說,答的層次是我感到較有挑戰的部分,尤其是除了Women’s Group 之外,生活中大部分對話都是英語互動。要在英式語境下簡潔精準地用對詞,又要在Women’s Group轉成中文,常會覺得自己在不是在說中式英文,就是在說英式中文。 利用不同語境覺察慣性回應 不過,雙語語境的優點是,有機會審視過去經常慣性回應的詞彙與表達方式,重新給予慣性回應新的生命意義。 回答 “應該” 或 “想要”,效果很不同 比如上週舉例的 “ 應該(should)” 與 “想要(want)”,仔細觀察自己或他人說話中的用詞,會發現多數人說我應該(I should …) 的時候,後面接的動作通常會有拖延症的狀態。如果將詞刻意改成Continue reading 教練人生

異國生活,扭轉困境 – 文化弱勢者的做自己

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後一天,回頭看面對困境的自己,你希望她/他為人生做了什麼決定? 一個困境,改變一個信念 兩週前面臨的一個困境,讓我從相信自己是受害者,轉變成相信自己擁有足夠能力,改變現狀。最後,在現實中改善了結局。 前情提要 整件事要回顧到英國疫情爆發的2020,原本希望回台一趟而訂了機票,卻因疫情發展決定取消。取消後,代辦將機票折為抵用卷,截止日期至2021年底。於是,最近開始詢價,過程中得知抵用卷只能通過代辦兌換,並需要再支付大於公布票價約£200 英鎊的費用。 上鉤瞬間 得知資訊瞬間,引起我的受害者情緒,即使表面上仍與代辦冷靜通話,熟練的覺察很快偵測到內心情緒與能量變化 – 我上鉤了。上鉤,表示掌管生存的左腦即將主導接下來的行動,出現兩個聲音選項:Flight? Or Run? 選項1, Fight – 尤其長期法律人訓練的我,已經開始思考如何蒐證,以達到終點,滿足那最熟悉的聲音: “ 絕不妥協力爭到底,一定要贏 ”。 選項2, Run – 相對熟悉的聲音:“ 接受現狀吧,趕快給予承諾,以免票價隨著靠近出發日期上漲。誰知道力爭要花多少時間?到時候價格又會是多少?”。 覺察的助力:你可以向時間喊暫停 練習覺察久了,會開始看清自己的下意識反應,在行動前向自己喊暫停,創造一點時間去發展更多應變能力。 暫停(Pause) 這個概念是在“身體與性工作坊”學到的,尤其當事情變化很快時,對自己或對別人喊暫停,是種足以改變結果的能力。 於是,向時間喊暫停以創造時間。暫停中,我開始困惑,對於選項1或2都難以感到堅定,彷彿自己依舊是個上鉤的受害者,被動反射作用指引著。於是,我嘗試教練問題,探索第三個選項:如果可以讓整個困境最後的價值,大於表面問題機票本身,那會是什麼?這一次,“我想要”學習什麼? 問題是:“我想要”學習什麼?不是人生“要我學習”什麼? 去年一些文章中,我曾提出許多用詞、語句都需經過重新審視,因為過去認知中的許多詞彙及語句,對自身是種制約。例如句子:“人生要你學習什麼?這次失敗經驗要你學習什麼?”。 洗腦語句的秘密威力 許多制約性的詞彙、語句,聽似耳熟能詳,但你想不起是誰說的、在哪看到過?只有情境發生當下,像是生命遇到困境,這些句子會防不勝防的跳出腦中,令人誤以為它是所謂的:學習成長或正面思考。 事實上,當重新審視這些句子,會發現它帶給人一種被動成長的不舒服感受。 詞彙、話語是有力量的,覺察能將力量有效發揮 人與人的溝通,有別於機器間純粹表面文字的資訊傳達,更多時候是彼此感受、能量的對流。因此,話語的力量會通過詞彙、語句不斷出現在與他人、與自己的溝通中。用詞、語句的轉換,能引發極為相反的感受。 然而,口是心非最困難。當 “口” 習慣只接收頭腦指令,說出與 “心” 違背的詞彙、語句時,與他人、與自己的溝通、關係,會頻頻卡住。 第三個選項:我想要在這次困境中,學習左、右腦並用 回到情境中,我很熟悉如何用法律人的方式面對這次困境:把感覺全部收起來(壓抑在身體裡),冷靜理性的去了解法律規定、蒐證、談判。但是,最熟悉就是最佳選項嗎? 聽說左腦很厲害? 了解法律規定與蒐證都相對簡單,它不僅是左腦最愛,還是讓左腦更有活力的運動。至於談判,左腦其實還蠻遲鈍的。 壓抑感覺的談判過程,我無法準確偵測對方感受,即使對方已經感到難堪或被威脅。這種散發令人戰慄感受的方式,有時候反而引起對方拒絕溝通,或者還擊的反應,是真正的耗時、耗力。 正視好強的聲音,誠實面對自己 其實,我早就意識到上述方式的效果局限性與不健康性,所以,即使選項1的聲音熟悉,很明顯地不是最佳選項。但我卡住了,如何讓不熟悉的右腦參與總是由左腦面對的困境? 走向核心價值觀,開啟右腦的力量 我需要幫助,將卡住的問題帶給專業:教練。通過教練問題,一步步陪我探索卡點,找出順利連結方式。 藏在表面卡點之下,有深層的內在價值 她問:選項2呢?是什麼讓你難以接受現狀,雖然多付錢訂機票,但是省時省力,不需再跟他們繼續耗費自己? 接下來,她的問題一步步陪我看到核心:不是付不起錢、不是無法接受現狀、不是想報復、不是想懲罰羞辱對方,讓他感受到我的憤怒與不安,而是,我相信人性。 拒絕半腦人生,我相信人性 總算,在一層層問題撥開表象後,我聽到自己內在深層重視的價值–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生活,扭轉困境 – 文化弱勢者的做自己”

不健康關係中的戰與逃

在任何關係中,面對不舒服的情境,你會怎麼做?隨著現代人覺知力提高,“健康關係”成為許多人嚮往的伴侶情境,但,如何正確理解“健康關係”? 健康關係的誤解 曾經跟朋友討論過健康關係,聽過一種誤解是:“ 在健康關係中,兩人對彼此的認同度高,並能理性討論問題,因此不會出現衝突、破壞關係的情境”。乍聽之下,似乎有點道理,但如同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論,總令人覺得哪裡怪怪的。 事實上,這次工作坊前,我對於健康關係的理解,較多在於理論層面,像是:能良好的溝通、相似的價值觀或人生觀、誠實並友善互動關係等。雖然對良好溝通模式的追求,生活上做過許多努力,並在執行中熟能生巧,但面對與各種人相處中不舒服的情境,我還在摸索 “不舒服”關係與“不健康”關係的界線在哪? 健康關係 ≠ 舒服,不健康關係 ≠ 不舒服 在這七天工作坊中,我有很多時候是處於被挑戰的不舒服感,因為所有的活動設計,都是讓人在不同關係中去覺察自己的界線,以及體驗界線與自我設限的區別。然而,通過這樣的過程,我意會到:真正的健康關係並非在於舒適度,而在於趨近挑戰感與安全感的平衡。 健康關係令人感到生命力 一段毫無挑戰的舒適關係,很難建立起彼此在關係中的安全感,相反地,它令人更懼怕,彷彿任何會摧毀這份舒適感的可能,都無法被容許呈現。是一種用安全感交換舒適感的概念。 人類的感受,是動態的存在。平衡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舒適狀態,而是一種不斷浮動的存在感。極端,終究走向死亡,極端舒適裡會出現破壞,極端破壞裡有強烈對舒適的渴望,是人類的生存法則。健康關係即為如此,是挑戰感與安全感的交錯並存,彼此共同成長、生命力持續演進。 戰與逃的互動模式 體驗過健康關係之後,我更明白何謂 “不健康關係”。最常見也最明顯的互動,就是在關係中經常出現“戰”與“逃”的模式。 戰 當關係中出現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時,反射動作就是要求對方失去對自己感受的話語權來給予認同。比如:在爭吵中用氣勢壓過對方、熱戰冷戰用盡方法讓對方認輸投降,種種雙方權力不對等,唯有自己佔上風才能相處的互動方式。 逃 當關係中出現讓自己不舒服的情境時,自動放棄自己感受去討好、一嗅到對方想溝通就找盡藉口迴避、溝通中拒絕承認對方或自己感受,各種有意無意讓自己權力低於對方的回應方式,以求繼續在關係中存在,或以求關係繼續存在。 戰與逃的內心深處是不安全感 戰與逃,都是權力不對等下的不健康關係模式,因此雙方相互依賴,拒絕看見彼此真正依賴的動機源於自己的不安全感。 對等關係的健康 對等的關係之所以健康,是因為彼此的情緒與需求,在關係中都被真正看見。這種“被看見”,建立在自身具備一定安全感的情境下,才得以對他人呈現自己,也得以真正看見他人。說到底,所有互動都是反射自己與自己的內在關係。 不對等關係的不健康 對自己沒有安全感的人,希望從與別人的關係中得到安全感,終究會陷入不健康關係的循環裡。一方面,對自己有安全感的人,會在嗅出不健康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而離開。另一方面,雙方欠缺的安全感,為不健康關係提供氧氣,關係得以持續,卻無法前進亦無法後退,令人窒息仍能如植物人般活著。 健康關係互動模式 那麼,除了戰與逃外,可以如何通過互動去開啟健康關係呢? 首先,吵架、強烈情緒表達、展現不滿,都不能被簡單定義為 “戰”,不吵架、不主動表達情緒、不主動溝通需求,也不能被簡單定義為 “逃”。“戰”與“逃”都是在關係中,某種極盡迴避呈現真正自己的行為反應,被非單一行為定義。 其次,將“戰”與“逃”反過來說,就是具備呈現真正自己的安全感,包括自己真正的感受、需求與完整表達能力。很多時候,無知會產生恐懼,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缺乏認識,當情緒或需求出現時,不但無法辨識,反而被自己嚇跑,於是一再掩飾。拒絕認識自己情緒、需求的行為,會循環堆疊自己的不安全感,因此,了解自己的情緒與需求(界線),是第一步可以開始的行動。 最後,完整表達能力。越不了解自己的情緒、需求,越難以完整表達自己。或許表達中過於含蓄,別人根本沒聽出你的情緒或需求,又或者表達內容很理性的否認自己在表達當下充滿情緒的語氣。這些表達方式,都會讓聽者困惑、恐懼、不知所措,難以接住你,更難以聽到你正在傳達的訊息。因此,踏出第一步後,第二步是試著向周圍的人練習表達。 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協助 今天想誠實分享:其實每次寫文章到最後要為教練服務、Women’s Group打廣告,都有點猶豫。或許藉著這次文章機會,我來說明一下廣告的用意。 教練服務 經過在職業中多年探索,我認識到最希望從事的工作,是能真正幫助別人,也能自給自足的服務。 或許有人會認為,“教練” 如果是要助人,就不該收費,或應該便宜收費。但真實情況是,任何好的專業人士都需要持續進修,尤其是助人的行業。教練、心理諮詢、導師這類工作,沒有一路自我成長、不斷進修,在提供服務時會有很大“說”與“做”的落差,最後受惠受害的,都是客戶。因此,我需要大家的支持,如果我的文章開啟你希望更了解自己、走向成長的路徑。請相信個股改變的動力,踏出第一步與我聯繫。 Women’s Group 轉眼間Women’s Group成立近一年多,從建立初衷“希望在中文語境下深入分享”,到現在因生活人際支持網大增,以及更堅定對成長的追求,近期希望將Women’s Group 營造成一個健康學習的環境,達到群體共學成長。未來會有更多成長+分享的設計,並加入工作坊元素,讓大家除了能分享覺察外,還能形成一種改變的力量。想知道更多Women’s Group的活動,或希望一起共創健康學習環境,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。

遠距離的親情 – 療癒母女對立情結

上週參加一個 “身體與性” 工作坊,意外獲得多重心理療癒,改寫深信已久的各種故事,包括:母女對立情結、對於性的恐懼與憤怒、不健康關係中的戰與逃。 這是個完整七天的工作坊,每天跳舞、哭泣,從睜開眼睛的第一刻,到闔上眼睛的最後一刻,都在與不同成員深度對話。原本以為會是耗盡體力,卻令我充滿能量,精神飽滿。彷彿所有的自己都完整回到身體裡,舒服的感受頭腦、情緒、身體、靈魂和平共處,無論脆弱與堅強,都是如此美妙。原來,這就是愛自己的感覺。 很希望用一篇文章來分享七天內發生的點滴,但意識野心往往是身體與頭腦分離的開始。讓我放慢腳步,本文從最困難也最珍貴的母女對立情結起頭。 演練活動之一《父母角色扮演》 工作坊運作方式 工作坊中,從早到晚排滿不同Exercise (演練),每個演練內容都不會事先被告知,但是成員都有拒絕參加任何演練的權利。換句話說,你有絕對自主權,在聽到演練後後決定是否接受挑戰,並覺察,自己接受、拒絕的聲音是來自哪裡? 七天內,我參加了所有演練,事實上,聽到每次演練內容時,頭腦都先出現聲音說:“Oh, No!”。但當我問自己有多大意願接受挑戰時,內心的聲音都是:“Yes, I would like to give it a try.”。 演練環境設定 在《父母角色扮演》演練前,我可以選擇兩位成員扮演自己期待中的父、母,並告訴他們如何扮演我心目中完美的父、母。在此,我請媽媽角色從後面抱著我,爸爸角色摸我的頭,兩人不時重複對我說:好。(兩位英國成員於是練習“好”的發音,現場其實還蠻好笑的。) 演練過程 演練開始,我(小孩)坐在兩個枕頭中間,一個枕頭代表真實的父親、另一個枕頭代表真實的母親,代演父、母的成員各自站在角色枕頭旁邊。接著,我必須戴上眼罩,向枕頭表達對真實父、母的情感。面對母親(枕頭),我一直大喊不要,不斷把枕頭丟往牆壁,過程中感受到滿滿對母親的失望與憤怒。最後,兩位代演父母依照指令,媽媽抱著我、爸爸摸我的頭,不時重複“好”。 活動結束的覺察與療癒 覺察 活動完成後,引導員會發幾張A4白紙鼓勵抒寫,我邊帶著情緒邊紀錄當下所有念頭與感受。寫著寫著,漸漸明瞭對於媽媽的失望與憤怒,出於我的恐懼。“ 害怕自己對媽媽的愛,會阻礙她做自己、追求她想要的人生”,想愛又不敢愛的恐懼,讓我既失望媽媽在我生命中偶爾缺席,又憤怒愛無法自然流動,希望有人(我或是媽媽)來為這一切負責。找一位罪人,讓這些錯綜複雜的情緒有出口。 療癒 很幸運的是,過去參加的教練培訓,以及從事個人成長教練工作,在此刻能完整運用在自己身上,從覺察進一步走向療癒。 當意識到這些故事情節後,我清楚地知道兩件事:第一、所有的故事,都不完全是真的,每個人潛意識中的故事,是自己重複某種行為模式、感受模式、創傷模式、心理模式的驅動模式,意識到故事的同時,改變機會即出現。第二、我對媽媽的愛,會阻礙她的自由,是我在每段關係裡都感受到的心理狀態,這是我的心理模式。但,愛與自由可以並存,只是恐懼阻礙了我的愛與媽媽的自由,因為此刻我清晰的感受到,自己可以愛她的同時尊重她要的自由。 當下,我感到療癒,也感到自由,對生命有種新的體會。身體與心理還記得活動中,媽媽抱著我,跟爸爸一起對我說“好”的被認可感,以及最後我轉過身抱著媽媽,面對著她、接納著她。 覺察像是打開一扇門,每人都有機會選擇只踏進一腳,還是開始走進去 知行合一,我喜歡將所學帶到生活中,繼續感受它的效應,同時觀察如何適時調整自己。工作坊結束後,我意識到有許多日常對話必須展開,與媽媽對話,是我既希望又害怕的對話之一。 我很清醒也很冷靜,雖然表現出有情緒,但不表示我無法溝通 工作坊結束後的第二天,我與家人約通話,想與大家分享我的體驗。或許“性” 是個太脫軌的話題,說著說著,只剩下媽媽還沒逃走。此時,媽媽用理論口吻,試圖告訴我“性”是什麼,我則試圖打斷她的理論,要她分享經驗。於是我們爭吵起來,爭吵中我感到情緒開始積累,總算向她說出:“我要妳當我媽媽,我不想聽別人的經驗理論,因為我想跟妳連結,想跟妳討論親密的話題,想從媽媽與女兒的親密溝通中,感受到妳”。 說完,媽媽如同往常告訴我:妳現在情緒太多,我們等妳冷靜後再聊。聽到這句熟悉的話,一秒內我覺察到另一個故事(有情緒表示不冷靜,無法溝通)也意識到這不是真的。因為,當下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很真實並舒服的,與身體、頭腦連結在一起。 我說:我很清醒也很冷靜,雖然我表現出有情緒,但不表示我無法溝通。此時,媽媽聽懂了,開始與我對話當下發生的事。就這樣,當下我在感到與自己、媽媽深深連結,以真實的自己與彼此對話20分鐘。 掛電話前,媽媽一如往常叮嚀我去吃飯,但在要掛電話前一秒,我喊住她,說:媽媽,我愛你。說完,我意識到這是自己有記憶以來,第一次向媽媽說愛她,接著,母女隔著手機哭成一團。 新的故事 – 母女療癒,開始建立更滿意的關係 我花了許多年去尋找那個不是媽媽眼中的自己,長年在異國工作,最後定居英國,努力於不同文化中重新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。以為這輩子不會向媽媽說出這句話,活在過去的故事情節裡,要向媽媽說出“我愛你”只會感到違心。然而這一秒,說出“媽媽,我愛你” 的我感到真實,彷彿可以每次踏出一小步,慢慢靠近她。 二次療癒 如果說工作坊的演練活動,開啟了母女對立故事情節覺察,活動後的抒寫與自我教練,幫助我獲得療癒。那麼我跟媽媽的的通話,則不僅是二次療癒,更是整個工作坊效應在生活中的延伸,讓我明白自己已開始著手譜寫新的故事篇章。 我不需要去理解媽媽過去的故事,也不需要她完全理解我,母、女之間無需作戰爭取一個勝利位置,我們可以在此時此刻遇見對方,聆聽、討論、歡笑。這個位置,我很滿意。 自己的聲音 記得在工作坊的第五天,許多成員說我能量變得很不同。第七天結束後,馬克先生以及幾位教練好友,也在聊天中提到我的能量變化。接收到如此抽象反饋,經過探索幾天後才漸漸有點明白,現在,我能分辨腦海中媽媽的聲音,更清晰的找到自己的聲音。 找到自己的聲音,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與大家線上分享共學 ,或與我聯繫,個人成長教練陪你開始認識自己。

莫德納接種 (Moderna) 1、2劑經驗分享 – 頭腦關機48小時後,精神變得超級好

莫德納疫苗接種前,看網路上分享,第二劑有大魔王稱號。因此,注射前心理頗為忐忑,不知道接下來的48小時將有多慘。實際經歷過後,發現雖然很慘,但雨過天晴後的飽滿精神與好心情,也蠻值得分享。希望本文為待接種的讀者們提高信心,做好一個放心睡覺的心理準備,來迎接兩針過後重新開機的清爽。 以下詳細分享接種莫德納疫苗第一、二劑後的身體反應。只想看總結的請見表格,有興趣了解細節的歡迎繼續往下拉。 第一劑 預約時間 – 我刻意安排在下午16:00以後,預計接種完幾個小時後會有身體反應,能吃藥提早睡。 5月26日(第一天) 16:30   回答接種相關問題,例如:個人資料、是否準備懷孕等。答畢,排隊準備。 常識:記得穿短袖。當天英國偏冷我穿一件毛衣,排隊時發現前面的人紛紛把毛衣脫掉,剩下一件無袖準備,只有我跟幾位沒常識的人在硬扯自己毛衣。怕冷愛穿長袖的人,記得裡面要穿一件短袖去接種。 18:10(這天排隊人比較多)接種完畢後手臂微酸,但身體毫無異樣,快走20分鐘回家。 20:00 晚上一切正常,洗澡時舉手微酸。 22:30 睡前手臂酸痛範圍擴張,從原本注射處的小範圍,擴展到整隻手(不含手掌)。注射手臂無法側睡,夜間壓到手臂會痛醒。 5月27日(第二天) 6:30 睡醒後手臂酸痛無法舉起、輕微頭痛。無須吃普拿疼仍能工作、維持日常生活。 20:30 洗澡時注射手臂依然酸痛無法抬高,夜間無法側睡。 5月28日 (第三天) 睡醒後手臂酸痛感減輕一點,無頭痛症狀。工作、作息都正常。 5月29日(過48小時後) 手臂酸痛感輕微,洗澡、睡覺都能正常。 第二劑 8月3日(第一天) 16:00 如同注射地一劑,需先回答相關疫苗注射問題。不同之處在於詢問第一劑注射之後的身體反應。 17:14 (這次人少,很快接種完畢) 接種過程完全無疼痛感,手臂未出現酸痛。快走回到家仍無異樣。 20:30 洗澡時手臂開始微酸。 21:30 手臂酸痛感擴散至手掌、精神狀態不佳、開始昏睡。夜間身體發熱、出冷汗、頭痛、手臂劇烈酸痛、全身肌肉痠痛。 8月4日(第二天) 6:30 睡醒持續頭痛、身體發熱冒冷汗、全身肌肉痠痛、疲倦。下床站立時有昏眩、嘔吐感。體溫約38度。 7:00 多次嘗試下床失敗。在床上吃水煮蛋+吐司,吞第一顆普拿疼(paracetamol)後肌肉痠痛及暈眩感緩解。 8:30 下床刷牙,極度疲倦、體感忽冷忽熱、頭痛、嘔吐感。嘗試閱讀、聽廣播失敗,嗜睡感重,回到床上立刻昏睡。 10:30 被馬克叫醒喝水、蔬果汁,撐不過十分鐘就繼續昏睡。 12:00 被馬克叫醒吃午餐,對食物味道反胃,吃了幾口繼續昏睡。體溫約38.5度。 馬克準備濃魚湯麵,不知該說是他的食材問題,還是我有那麼反胃。 12:00 – 19:00 全身酸痛、劇烈頭痛、忽冷忽熱、沒食慾、眼皮沈重只能昏睡。斷斷續續起來喝點睡後,昏睡一下午。晚間體溫降到37.8度。 19:00(距注射時間已過24小時) 能下床走路,晚餐無食慾只喝蔬果汁。 21:00Continue reading “莫德納接種 (Moderna) 1、2劑經驗分享 – 頭腦關機48小時後,精神變得超級好”

我愛你,但我不需要你 – 現代愛情

上週Women’s Group原定議題為現代愛情觀,結果聊了對人體七脈輪的認識。討論結束,我將這兩個議題重新思考,得到一個有趣的觀點: 當身理、心理、靈性都處於平衡發展,愛情對生命的意義也隨之改變。 麵包與愛情的進化關係 整個思考的啟發,源於這兩年交友圈轉變,逐漸在身邊女性朋友身上看到:經濟獨立已從口號般存在,變成了一種現代生活型態,在這個生活型態之下,麵包與愛情的關係有了跳躍式的改變。 經濟獨立前,或許愛情與麵包仍須混為一談,才能取得承諾或踏入婚姻 ; 經濟獨立後,麵包不再被放到愛情裡考量,而被精神取代,成為進入愛情的門檻。但,這似乎是條極高標準的坎坷道路,許多物質獨立的女性們對精神連結的依賴,成為在愛情中最失望的痛點。於是,承諾、婚姻變得困難,最後,紛紛進階,走向精神獨立。 或許是從事個人成長教練後,不再是半隻腳踏在外面,純粹參加工作坊的觀望者。我開始深入見識到許多經濟獨立的人們,如何投資自己,走向精神獨立。然而,何謂“精神獨立”? “精神獨立” 的不同詮釋 回憶起來,從第一次上工作坊開始,到現在運作Women’s Group、提供教練服務、舉辦工作坊等,聽過對“精神獨立”的詮釋可稱上多元化。 有人選擇超脫的方式,希望直接從靈性角度提升,尋求一種解脫 ; 有人選擇投入心理學,通過了解心理狀態,去嘗試理解、改變自己。有人傾向鑽研哲學、腦科學等“理性”態度,採用閱讀、辯論、探討等方式,企圖有邏輯的去認識自己 ; 有人傾向較“感性”態度,參加體驗式工作坊,感受情緒、身體、心理等狀態上的變化,重新探索自己。 10年前,最初在英國遇到採取上述方式,追求“精神獨立”的人,大多數有各自偏好。比如:對腦科學、哲學、心理學感興趣,但拒絕承認情緒、身體、靈性主義者。或,喜好發展感性、靈性,但抗拒探索科學、心理學等。直到近年,開始遇到對各領域抱持整合態度,具備所謂 “身理、心理、靈性”平衡發展狀態的人。 一路走來,我很受啟發,甚至意識到自己觀念的巨大改變。例如:曾經,我以為 “自由,來自高度自制”,現在,我認為 “自制,來自身、心、靈高度自由”。 高度自制力,來自身、心、靈高度自由 這句話說起來很抽象,但如果拿它跟人體七脈輪做比較,也許更容易想像。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聊到從海底輪一直往上走至頂輪,分別涵蓋了一個人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能量。每個脈輪若能充份的打開,較能獲得平衡、協調運作的自我。 當你對自己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綜合理解力越高,則擁有因事而異的自由轉換能力。能快速覺察到當下被困住的身理、心理、靈性狀態,並知道如何高效運作,藉由一個動作、話語、念頭或心念,改變現狀。即,身、心、靈高度整合的,活在當下。 在每個當下都能感受到自己高度整合中,高度自制力只是一種外在呈現,並非一個需要去“用力克制”的行為。 我愛你,但我不需要你 她說:我已經擁有物質、精神、心靈不依賴任何人的能力,同時,我愛他。在一起是種富足感,像是100分往上加,不在一起,我也很好。 聽起來,愛情之於高度自由者似乎可有可無,事實上,這是種愛的無限延伸。真正的高度自由者,並非無法給予承諾或恐懼進入婚姻。相反,他們嚴選承諾、婚姻,深刻理解愛與恐懼之間的關係,不將愛作為綁住對方的枷鎖。 高度自由者間的愛情,是留給彼此一起共同成長、探索愛情的空間。既可以毫無避諱地聊自己的黑暗面,也可以不加誇飾地分享自己的光明面。愛情,在彼此間得以流動,長久加乘。 這,才是愛情原來該有的本質,不是嗎? 共學成長,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跟大家一起分享、探索。高速成長,歡迎與我聯繫,免費諮詢個人成長教練服務。

面對關係中的需求,你是否掉入“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”的溝通誤區?

上週Womens’ Group,我們討論夫妻工作坊裡,各種能在生活中實踐的練習。討論很快進入僵局,因為大部分的成員都有 “我提議要這樣做,伴侶就會抗拒、不配合,不在工作坊環境下,很難刻意去練習、建立良性互動習慣”的體驗。於是,話題結束在: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。自己去看書、學習、成長,回來接受另一半就是這樣。 你跑我追的關係,是任何長期交往伴侶都害怕開啟,又會不慎陷入的循環。因此,講究自我成長的高生命價值主義者,會希望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平等對待、共同成長、相處間維持一種自然的流動狀態。 然而,這樣一種自然流動狀態究竟是什麼?它是一種各自放養的應對方式嗎? “不能改變別人” 的溝通邏輯 討論結束,我感到困惑。你追我跑是關係模式的顯像,隱藏的動因是一方在表達自己需求,另一方接收到的卻是壓迫。那麼,問題背後的問題其實是:“ 我不能改變別人,只能改變自己” 與 “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”間的關聯性在哪? 看到這裡,讀者或許已經找出端倪。我們經常將這兩句話背後的邏輯混雜在一起表述,許多人潛意識中認為:我不能改變別人 = 我不能向別人表達自己需求,或是,我表達自己需求,就是要別人來滿足我(要改變別人),否則為何要說? 重新認識表達需求的意義 在我看來,平等對待、自然流動的關係,是建立在雙方都能表達需求、也能接受需求被拒絕的基礎上。 接受需求被拒絕,聽起來雖可怕,但實際上,當你越練習表達需求與接受被拒絕,就越能體驗到“需求”的本質。比如:很多時候,需求只要被聽見,就已經得到滿足,或者,有些需求可以延遲滿足,只有當自己沒意識到或根本不知道需求存在,日積月累後才會以一種報復性的形式出現。 跳脫誤區,開啟良性溝通 說了這麼多,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面對需求?甚至在需求之上,養成健康伴侶關係? 為另一半建立“你的需求形象” 這是什麼意思呢?簡單來說,就是一步步幫助對方的心理,畫出一張你的清晰需求輪廓。當他想到你,會明白你在意什麼,也會願意為你盡己所能。此外,我們的需求,會隨生命歷程變化而改變,以下三個步驟並非一次性完成的練習,而是一種互動關係日常化的循環。 第一步:停止猜心 猜心在曖昧期間也許可以製造浪漫,但是當你走到穩定關係後,還依賴著彼此猜心,只會讓人感到疲憊。停止要求對方來不斷猜測自己要什麼,也鼓勵對方把內心世界更多層次的說給你聽。 第二步:了解自己需求 我經常談的自我成長,很大部分是強調了解自己需求的重要性。我們都不再是個只會大哭來向父母表達飢餓的小孩,也在生理長大的過程中,學會餓了就去找飯吃,然而表達飢餓能力卻逐年消失。 長期伴侶關係讓我獲得最大成長的,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愉快的互動經驗後,去有意識的探索自己的需求。再於下次互動時做出些微改變(例如:直接跟對方更準確地說出自己需求、認可對方當下跟自己需求產生衝突),累積由不愉快轉愉快的成功經驗。每次成功經驗,都會改變大腦之於面對人際關係衝突的恐懼印象,同時增強表達需求後被拒絕的包容力。 第三步:有意識的提醒對方該需求 完成上述第二步之後,你會發現有些需求,其實自己很在意或沒那麼在意。針對自己非常重視的需求(很在意的),請不斷認真、誠懇、頻繁、清晰地向對方表達出來。比如: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的付出,是你重視的需求。那麼,請認真清晰的告訴他“我需要在做完某件事之後,得到你的讚美”,如果幾個月後他忘記了,請(別用懲罰或受害者的口氣)提醒他。 漸漸的,你幫自己與對方共同養成意識到該需求的習慣。同時,你也可以鼓勵他,建立向你正面提醒需求習慣。 提示:如果你們從來沒正面表達需求的習慣,請從小需求做起,先避開兩人已經吵得不可開交的議題。在炒得火熱的議題上,彼此的潛意識已形成某種防備心理,一觸即發,此時的練習只會得到反效果。 從自己開始,培養健康關係習慣 所有健康關係的建立,都是要從自己做起,但這不表示你要停止表達需求,或是以避免衝突(講求和諧)為終旨。而是把握每次衝突的機會,去重新認識自己內心深層的需求。 拿上面 “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對家付出”這個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需求來說。 如果你們經常為家事分擔而爭吵,那麼每次吵完你都可以去探索自己真正吵的需求是什麼。希望對方多做一點?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?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? 希望對方多做一點,內在的需求可能是公平,或者是疲憊得需要被支持 ; 希望對方以你認可的方式做,內在需求可能是安全感 ; 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,內在需求可能是被肯定讚美。 以後者舉例,希望對方認可你的付出者,可以先誠實告訴對方這個需求,之後可以培養的習慣是:每次做完家事,去拉你的伴侶來欣賞,並請他讚美你。 自然流動的健康關係,是幫助雙方成長的助力,讓我們換個角度、換個方法來迎接它,讓成長變成一種更積極的自動駕駛程式。 覺得了解自己需求很抽象? 歡迎聯繫個人成長教練,幫你認識自己的價值觀系統、深層需求與溝通模式。也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,通過分享與聆聽,共學成長。

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

前文分享近期參加夫妻工作坊的經驗,有朋友好奇問我:在工作坊的美好體驗能延續到日常嗎?今天是參加完的第三週,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期發展,以及工作坊對日常相處的改善。 Women’s group中延展 不同形式夫妻工作坊比較 Moksha跟我都參加過“Couple Workshop”,上週末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各自分享在台灣/英國參加夫妻工作坊的內容與心得。 就內容編排而言,似乎兩個工作坊的著力點差異很大。 理性型 Moksha參加的工作坊(在台灣舉行,美國引導師帶領),內容編排更著重在各種實際議題討論。 比如:討論金錢觀、共同制定家庭憲法、家庭會議等。將婚姻視為合夥事業般運作,制定合約、有爭議或不履行時,拿家庭憲法來核對討論。 感性型 我參加的工作坊傾向建立連結感,先深度認識自己與彼此,再從感性的連結中探索如何改善相處,以及規劃未來藍圖。 比如:深度聆聽對方練習、認識自己與對方內心最深處不安全感來源,以及哪些行為會觸動該源頭、覺察自己與對方刷存在感的小動作,以及如何回應。將婚姻視為一種重要情感支持系統。 成員們的探索 分享時,我請Women’s Group成員討論在婚姻中,自己是否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、家庭開會制度等等。 有人提出:從作為媽媽希望帶給孩子安全穩定感的角度,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與開會制度。也有人提出:小時候成長過程中,爸媽協議的規定與開會制度,最後經常被爸爸先打破。或者開會變成媽媽訓話時間甚至媽媽無法接受被評價,以至於最終都無法延續。 討論雖分散但很有趣,話題彷彿流向探索媽媽在家庭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?夫妻間如何建立足夠的凝聚力,帶動整個家庭運轉,而非媽媽追著大家跑? 工作坊的各種日常練習 或許是夫妻工作坊中先打好了感性連結基礎,總體而言,我跟馬克能頻繁延續日常練習。在此分享以下三種: 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 在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文章提過這個練習,生活中其實很容易將它日常化。 第一步要從“發現”開始,我跟馬克能更有意識去觀察自己與彼此的小動作,比如:我發現自己早上睡醒會故意留下一床亂棉被,馬克會衝去整理(單身時,我的床鋪永遠是乾淨整齊的)。馬克發現即使他有一大箱零食,還會去偷吃我的零食,每次都很享受犯案被抓到的瞬間(單身時,他堅持吃自己的健康零食)。 面對這些狀況,以前我們會容易對彼此產生反感,現在覺察到其實是對方內心深處在尋求連結感的行為時,反而感受甜蜜,更能給予對方正面回應。(這裡想說明一個角度的轉換:過去會認為對方行為幼稚而感到厭煩,現在則理解尋求連結感是人性所需,更是親密關係的必備。尤其當彼此對行為有覺察時,同樣的行為就不再是一種無知幼稚的索取。) 10分鐘按摩 另一個還沒分享過的練習,是給予/接受按摩:每人10分鐘,給予者用探索的心態,去認識伴侶對於不同觸摸的感受 ; 接受者只能有五種回應方式(Yes = 還不錯 / No = 不喜歡 / Please = 很喜歡 / Slow = 放慢速度 / Pause = 暫停,讓我感受一下),感受觸摸並學會設線。 我們很喜歡這個練習,原因可區分兩個角色來談: 作為給予者 當你可以保持探索心,不需擔心是否記得對方喜好,或者必須迎合對方時,可以更自由意願的給予。 另外,如果能固定做這個練習時,會發現對方喜好是隨著當天的身體狀況改變,過去許多對彼此僵化的認識,隨著練習慢慢被打破。 作為接受者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”

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

上週跟馬克先生參加名為 “Mirror of the Heart”的夫妻工作坊,四天三夜的課程,學了很多冷知識,同時也在各種活動中重新認識彼此。結束後,我們看著對方說:好像應該要婚前就來上了。 專注走上自我成長這條路後,我每天都在驚訝為什麼許多“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”不曾從小就培養。似乎人生有好長一段曾經,走的路是離自己越來越遙遠,直到變成了陌生人,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一手建立的未來,都不是我要的。 上完夫妻工作坊的體悟亦是如此:自己與對方的深度認識,以及婚姻互動中的基礎模式,應該在婚前就建立相當程度能力。我卻像是僅報名幾堂駕訓課的新手駕駛,在高速公路危險上路。 還好,這次不像過去面對人生般迷惘,走遠才意識到可以求助專業去調整步伐。 什麼是夫妻工作坊? 簡單來說,夫妻工作坊是個讓夫妻安全探索,共同成長的環境。 與一般工作坊的異同 不同於其他主題工作坊的互動方式,夫妻工作坊是更純粹以自己與伴侶為重心的團體課。從自我探索開始,慢慢走向深入認識彼此,最後在共創出的遠景中結束。 夫妻工作坊的過程高度強調個人覺察,與真實夫妻生活點滴分享,而非好高騖遠的甜蜜夫妻想像。因此,你聽到的是夫妻間誠懇尊重的分享,取代互相嘲笑的言語、你看到的是夫妻間表達、聆聽彼此感受的能力,取代各自唱獨角戲的競技、你體驗到甜蜜夫妻的模樣是即使生活中有意見不合,仍能輕靠著彼此跳舞,取代曬美圖或禮物展示。 此外,相同於所有工作坊模式,夫妻工作坊也是體驗型的共同成長方式,通過不同“實驗任務”去重新認識彼此,同時觀摩其他夫妻的婚姻糾結與突破,見識到所謂共同成長的真諦。 為什麼要上夫妻工作坊? 我與馬克 我的心態跟接觸心理咨詢類似,並非有特殊狀況才找專業,更像是平常運動健身的概念。馬克的心態,是在工作坊尾聲的“共創遠景任務”中,我才知道這是他感受我們同步成長的時刻。 其他成員 從其他參與者的角度來說,這次總共有9對夫妻,包括:剛訂婚、剛同居、剛結婚、離婚又結婚、結婚多年、結婚10多年、結婚20多年、有小孩、沒小孩、有小小孩、有大小孩等各種婚姻狀態。聽到的表面理由不同,但初衷都是“在各種婚姻階段,我們可以如何通過成長把人生、婚姻、生活都經營得更良性循環?” 夫妻工作坊中學到什麼? 四天三夜的學習內容既廣又深,很難一篇文章涵蓋所有涉及點,但在此可以分享一個有趣的任務,提供大家自己練習: 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 理論背景:根據The Gottman Institue 在觀察上百位情侶互動方式的實驗中,發現伴侶間的回應方式與頻繁度,是一段關係能走長遠重要關鍵,稱為 “Small Bid for Connection” (日常中刷存在感的小瞬間)。 三種回應方式 真實案例:馬克先生邀請我下週跟他朋友喝咖啡,但我行程已排滿,希望延到下下週。對此,馬克感到失望,我感到時間不被尊重。 工作坊中,我們依真實案例從加分到減分,探索三種回應方式: 正面回應(正面同意/正面肯定但不同意) 我:謝謝你想到邀請我,我知道你希望我們在新城市建立起健康的社交圈,也相信這對我們兩個都是好事。我可以在排滿的行程中挪出時間 / 但是我下週行程已經太滿,延到下下週如何? (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,再說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) 他:我很期待看到你們見面,所以有點失望要延到下下週。不過我知道你現在很忙,也支持你在忙碌的事情。下週我可以先自己去 / 排到下下週也可以。 (正面承認自己真實感受,肯定對方心意,再說出自己的決定) 負面回應(否定對方) 我:下週不行,我很忙。你為什麼又不尊重我的時間,臨時要排個約會到我的行程裡? (否定對方真實的心意及提議,並延展到“你總是這樣”的批評口氣中。這樣的說法會引起對方防禦心,陷入膠著的文字爭辯中。) 馬克:你又不行了,怎麼可能忙到連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?而且我沒有“又”不尊重你的時間啊? (否定對方真實含義與需求,在互相批評中延伸,著重表面字義爭辯,失去真正理解彼此的機會) 不予回應(忽視/無視) 我已進入生氣狀態,不發一語,希望對方猜測不回應的原因。或者是不知如何拒絕,直接忽略問題,希望時間讓一切淡忘。 (這是最減分的情況,開始進入猜心遊戲,對方懷疑自己說錯話,又怕再次邀約被拒絕,關係中的存在感瞬間降到最低點。) Q&A 疑問1 : 為什麼我明明不高興,還要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?這不是虛假嗎?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”

宅在家的防疫人生 – 高價值的時間餅運用方法

這週末被馬克拉去上 “夫妻工作坊”,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唯一知道的是不能帶電腦去發文章。因此,今天提前分享一篇接著上週的短文。 上週提到的時間餅,獲得幾位讀者私訊回應,還有人更創新的拿來使用,以下就這個議題來點後續更新。 媽媽讀者A的創新分享 匿名A媽媽說:看完文章後,我開始每晚睡前跟小孩一起“各自”畫一天的時間餅,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同時,幫助自己與小孩開始建立“時間自主感”。 必須說,我在分享時完全沒想到時間餅還可以這樣用,覺得很被啟發,也給其他媽媽讀者們做個參考。 用字轉換心態:時間管理 v.s. 時間規劃 我在教練過程中,經常幫客戶使用時間餅增加時間覺察力,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標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:大部分客戶喜歡把“時間管理”掛在嘴邊。然而事實上,“管理”一詞的態度讓人感到強迫、壓力,最後演變成“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,不如直接放棄”的狀態。有人超愛做計畫,但自認執行度很低 ; 有人根本不想做計畫,同時不斷自責有拖延症。 在陪伴客戶使用時間餅過程中,當客戶慢慢理解到“時間規劃”一詞如何幫助心理及行動上拿回主動權時,才意識到“管理”之於控制,與“規劃”之於創造”間的差異效果。 如何做計畫:純文字 vs. 圖文合一 大家應該都知道,好的簡報要搭配上令人能與內容文字產生強大聯想效果的圖片,才會讓聽眾與講者間產生共鳴。但是你是否也知道,自己每天都在同時扮演聽眾與講者的角色,尤其是在安排計劃的時刻,明天執行計畫的你是聽眾,今天安排計劃的你是講者。講者該如何把抽象的訊息(例如:我要運動、運動幫助工作效率),以及未來遠大目標(例如:希望在3個月後通過運動,提高自己每小時產出價值),讓聽眾在短短15分鐘內感同身受並起身執行,就是行動力的關鍵。 因為人類是很感官的動物,時間餅的效果即是為此存在。當你每天需要去手畫它,你對時間的認知,會遠比純文字一行行寫日程表或待辦事項更具威力。這個方法有很多成效,通常剛開始它會讓你驚訝時間原來有這麼多,接著你可能會發現以前的方法行不通原因所在…等。 工作坊:客製化高價值時間運用 時間餅的效果及運用方法有上百種,但最好的永遠是專屬你的那種(也可能會有好幾種)。我從自己與客戶反應上看到極佳效果,希望用種更有趣的方式帶給大家。 邀請大家來參加客製化高價值時間運用工作坊,工作坊期間你將通過很多遊戲,獲得以下結果: 認識自己的時間感(無關守時,但能幫助你提高準時率) 發現是誰偷走你的時間(老闆、老公、小孩?Or……) 對時間運用的腦力激盪(原來自己其實很有空) 打開時間自主感的關鍵時刻(我有好多目標都可以完成) 時間規劃:彈性化的安排時間方式(亂掉的日程表,如何隨時可以補回來) 初定日期:2021年6月26(六)、27(日),每天3小時,共6小時。 具體時間:依報名情況於6月18日公布。 人數:六人成行 價格:英鎊50/人(其他幣值請按匯款當日匯率計算) 如欲參加,歡迎臉書私訊,或通過教練網頁拉到最下方與我聯繫。  期待與大家一起擁有高價值人生

宅在家的防疫人生 – 如何在家工作效率更高?

最近被幾個在台灣的朋友問如何過好防疫人生,以下就在英國度過近一年宅人生的經驗,整理出幾個在家工作心得,供大家參考。 喚醒感覺良好的健康早晨 我是晨間工作效率較高的人,但在家工作模式的突然轉換,初期曾失去時間感,早上起床覺得沒方向而越睡越晚。在意識到這個現象後,我做出幾個改變,生活慢慢走上軌道。 時鐘取代手機鬧鐘  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後,或許你會發現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變長,甚至更無意識依賴它,形成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,惡性循環下甚至會有焦慮感。 早上使用時鐘取代手機鬧鐘,不但讓家回歸到更有家的感覺,也避免自己一張開眼就無意識地閱讀訊息、搜索資訊。減少“工作感”在生活中的比重,有益於接下來整天工作的專注力。 線上瑜伽 防疫期間,在家運動變成一種新能力,以前認為要到外面才能做的事情,疫情間開始顛覆想像。這裡我推薦喜歡的Yoga with Adriene給非瑜伽初學者 。她的瑜伽種類很多,尤其針對不同身體酸痛或肌肉加強需求,設計整套瑜伽練習。若是瑜伽初學者,建議線上互動式課,避免某些姿勢用錯力反而傷身。 通常一套新的練習,我會排在下午跟著她做,直到記得每個步驟後,再挪到早晨瑜伽,以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。 推薦頻道 –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yogawithadriene 自打蔬果汁&煮杯好咖啡 蔬果汁是我防疫生活的最愛,記得過去要通勤到公司的生活,要安排完整的蔬果汁時間總是很憋扭,像是擔心嘴巴有菜渣、打果汁到喝完佔用太多時間等,於是直接放棄。 在家工作後,時間與空間感都是自己的,很容易在無會議間安插小事,比如:打個蔬果汁,再邊喝邊工作。在時間規劃上,蔬果汁行程的加入,幫助我每日更快達到蔬菜攝取量,讓午餐可以吃得更簡單,進而減少午餐時間。 推薦食譜 – 芹菜+菠菜/小黃瓜 + 蘋果+香蕉+梨子+姜+蜂蜜(非必要)。 推薦原因 – 材料好取得+打在一起異常好喝。 比例 – 網路上有建議比例,我認為可依個人著重準備,我喜歡濃稠,因此比例上菜類比果類放更多。 至於為什麼要煮杯好咖啡,應該不需要多解釋了吧? 開啟工作、生活平衡的線上生活 我的線上生活,主要是課程、會議、帶領Women’s Group、教練客戶、社交等,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需要與電腦相處的行政、創作時間。當線上工作模式成為生活常態,日常的細節也需做出微調。 鬆緊帶牛仔褲/西裝褲 去年流行過一種娛樂短片,模仿在家工作者的著裝現象 – 上裝正式、下裝內褲造型不慎於視訊會議間出糗。誠實說,下裝隨意的確是常態,畢竟要常坐保持會議姿勢(可以想像新聞主播一直要看鏡頭的樣子),穿睡褲更容易維持姿勢。 但是,當你需要長期開會時,就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,像是:電腦要充電、要起身拿文件、以為對方斷訊去倒杯水,回來後他根本從頭到尾都在看。在這些需要移動的瞬間,睡褲就會不慎出鏡。 因此,找到一條百搭的鬆緊帶牛仔褲/西裝褲,可以在任何需要移動瞬間不必驚慌失措,更專注會議本身要顧及的狀況。 貼上鏡頭 在開線上會議時,背景通常是自己的家(當然也可以場景設定),有時候當日視訊量太多時,會有種忘記是否關視訊,家裡被入侵的錯覺。 每天習慣在最後一個視訊會議結束後把鏡頭貼上,像是一種工作結束了的儀式感,提醒自己可以轉換進入生活模式了。 無線耳機通話/有線耳機視訊 無線耳機很方便,尤其是在需要一心二用的情況下,比如:邊整理家務邊通話、邊煮飯邊聽Podcast。但是在需要專注的視訊會議時,無論是偶爾收訊不好,或者電力不足,都會干擾會議品質。 如同上面提到的睡褲出境情況,使用有線耳機視訊就少了一項需要處理的突發狀況,可以專心在會議本身。 一張舒適的椅子/站著辦公/彈力球 過去我對居家桌椅舒適度要求比較隨意,因為大部分的辦公時間都在公司或咖啡廳。防疫人生開啟後,我才意識到辦公姿勢對身體疲憊產生的影響。 通常不是視訊期間,我都在站著辦公。但沒特別買站立式辦公桌,而是利用家中組合櫃佈置自己最適合的高度,櫃子本身保留原本用途。我超級推薦站著辦公,尤其對經常視訊會議的人,站著辦公有助於打破原本工作姿勢,會議後僵硬疲憊的身體獲得緩解。 另外,彈力球是我考慮購入的商品,之前嘗試過也發現對脊椎健康的效果不錯,唯一的顧慮是有點醜又佔空間。 眼睛/脖子舒緩運動 防疫期間缺少外出娛樂的選擇,社交活動與消遣可能都要依賴電子產品走向線上。初期我沒有意識到它對眼睛、肩頸的影響,直到開始出現眼乾、經常睡落枕不癒等,才開始有意識的在電子產品使用間停頓,做舒緩運動。 家事與工作穿插 在家工作期間(尤其你的伴侶、小孩也在家時),或許你會發現家裡很容易髒、亂,經常需要整理,因為此時每個人對家的使用率大增,產出的混亂也更多。有一陣子我經常覺得煩躁,忙完工作看到家裡凌亂很煩,於是煩躁的開始整理,陷入一種事情永遠做不完的無底洞。 後來跟教練聊過後發現,家事本身可以跟上面的舒緩運動結合,工作間穿插家事讓自己動一動。 不要等到工作全部忙完再整理(這會在心理產生被懲罰而非獎勵的抗拒),而是把整理納入每天舒緩身體行程裡(此時心理會認定為自我獎勵)。Continue reading “宅在家的防疫人生 – 如何在家工作效率更高?”

宅在家的防疫人生,也能過得很精彩

遇見自己,從現在開始 #你的每天都在演出一集電視劇,遠比Netflix的影集更精彩 #滑手機看別人的修圖人生,不如參加Women’s Group聽別人的真實分享 #所有看似困難的當下都是蛻變的機會,你的某種能力正在誕生,個人成長教練陪你由內到外走向精彩 加入Women’s Group ,請進入:JoinGroup 個人成長教練,了解更多教練資訊,歡迎進入:ContactCoach 即將推出小型工作坊,6人成行,歡迎有意願參加的人與我聯繫: *如何獲得工作生活平衡,我與時間的關係* *家庭與我之間的掙扎,自我價值感重建*

如何面對異國戀?各國男性親自解答

跟亞洲女生交往中,你經歷到哪些文化差異?遇到文化差異,你會如何處理?關係定義這個階段許多女生非常困惑,你如何進行關係定義? 本文分享Women’ s group 第一次討論異國戀議題,以及訪問各國男生對與亞洲女生交往中疑問的回應。 (以下所有分享皆個人經驗,必然受限於自身環境與經歷,作者在此僅盡誠實分享之責,不代表任何專家意見。) Women’s group 中的疑問點 一開始,大家輪流分享自己與其他國家人交往經驗,此時,有人提出自己卡在關係不明確的狀態。於是,我們針對交往中如何確定關係的過程分享,分享中,多人提及”西方“男生似乎比較頃向 “Casual” 方式:從朋友當起,慢慢觀察後決定是否更近一步交往。但當對方開始進一步肢體接觸時,該先定義關係還是發生性愛,或許有些文化差異上觀念衝擊。 討論繼續,當性愛發生不只一次,還無法獲得關係確定時,衍生出更多困惑,例如:已多次發生關係、已如情侶般相處、或者深度曖昧持續一段時間後,是否向對方提出確認關係?此時,多數女生會主動向對方提出關係確認,也都遇過被閃爍回應或提出 Open Relationship 的經驗。 討論結束在遇到交往關係仍不被定義時,大家如何決定離開還是繼續?帶著這些疑問,我深度訪問幾個男生,想聽聽反方立場。 各國男生對疑問點的不同說法 (以下都是有認真跟3位以上亞洲女生交往過,並只針對與華人、日本人、韓國人女生交往經驗作答。) 跟亞洲女生交往中,你經歷的文化差異有哪些? Mr.A- 對感情進展的態度,似乎比較認真嚴肅,希望快點確定關係,也蠻容易感受到她的不安全感。 Mr. B – 似乎從認識到交往,對肢體觸碰都不那麼享受,這不侷限於性事而已,還包括擁抱與親吻等。 Mr. C – 對人生的態度似乎不那麼具備冒險精神,包括對不同文化理解與新鮮事物的嘗試,就算嘗試也經常要人陪。 Mr. D – 似乎跟家人關係很緊密,很多事情需要跟家人討論,甚至獲得家人同意。但跟家人的相處卻不太善於表達愛意。 遇到這些文化差異,你會如何處理? Mr. A – 我通常會直接說出來,但她似乎不太懂我的意思。 Mr. B – 我一開始會直接說,結果她經常誤解或生氣。這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她似乎不願主動與我溝通。也許她不知道該怎麼溝通吧? Mr. C – 向她說明我的想法,但她似乎覺得我認為她不好而備感壓力。 Mr. D – 我曾經很努力過溝通,現在覺得只想跟她們dating 就好,保持距離到我很確定再說,才不會讓她有太多期待。 我的Women’s group中,大家認為 “關係定義”Continue reading “如何面對異國戀?各國男性親自解答”

妳不是西方人會喜歡的類型耶!談談西方人喜歡的亞洲女生類型

這是個交往複雜的年代,既有社交媒體大力吹捧外貌的重要性,又有網路全球化促進人的跨國互動。 互動越多越發現,社交媒體上說的典型喜好都已不再是唯一指標,典型與非典型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。正解究竟是什麼? 或許,我們更可以帶著好奇心,去觀察或討論何謂典型西方或台灣男生喜歡的它,而不再將自我改造與得到認可劃上等號。 “ 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!” 這篇文章,啟發於最近Women’s group 的討論,一個讓女生很不舒服的題目:“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”。 一位自稱蕭博士的Podcaster, 在某集大談女人外貌的重要性。為了不讓Women’s group 成員活在舒適圈,有人提議要以男性觀點起頭,引起討論。因此,我們讓大家先聽了簡短這集內容,再輪流舉手發言想法或感受。以下分享幾個有趣的觀點: 或許這是某些男生的心聲? 首先,有人中立的提出,或許蕭博士真的點到台灣男生心聲:重視女生外表,特別偏愛鄰家女孩外型。但現實交往中,經驗豐富或選擇性較多的男生,除了外表,更重視女生整體條件及相處感受。 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要嗎? 接著,我們將問題反過來談: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不重要? 面對這個問題,多數人認為自己比較會被某些特徵吸引,但是這些特徵不只有外表。例如:笑臉與個性開朗外向,或是深邃眼神與內斂沉穩。甚至有人提出吸引力問題,吸引力太強或太低的男性,都無法進一步交往。 暖男行為可以勝過外貌嗎? 最後,有人提問:當外形(外貌+氣質)在一開始不具吸引力的情況下,暖男行為是否能進一步發展到交往? 對此,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很難突破吸引力限制,跟一位吸引力不足的人交往。但這裡的吸引力,不只是長相跟身材,而是談吐、氣質以及互動上的彼此吸引。 事實上,這次Women’s group的互動非常卡,似乎隱約說明著女生們對於面對自己外貌重要性話題,感到多麼不舒服。或許多少都希望,被愛上的不只是外表。 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 這次的討論,讓我意識到一個經常發生,自己卻沒覺察到的現象。過去跟西方男生(or ABT)情感互動時,對方總在得知一點我的戀愛史,會驚訝的說: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(似乎說話的這位先生,本人不是西方人?) 不算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,原來長這樣 面對這個說法我從來不多想,可能自己很不喜歡被定義屬於某種類型。但在探討前如果要膚淺的定義,我可能會被歸類在:外型甜美,相處獨立型。(BTW, 需要定義自己也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) 外型上,我矮小偏瘦、膚色非小麥亦非白皙、髮型可長可短,依職業需要、眼睛大小適中、衣櫥多為正式休閒單品、不走性感或運動風、不走天真可愛或飄逸風、每天化淡妝、桂綸鎂與Alex Chung是我從小到大的Icon。 相處上,我在團體中個性不算活潑開朗,但有想法會提出、說話聲音不大、喜歡深入探討各種議題、互動算是善解人意,但有不舒服的地方也不會隱瞞、不太會為喜歡的男生取消原本計劃、對世界很好奇,不喜歡固化想法、曖昧中習慣後知後覺的佔據主導地位。 我認為自己既不是西方男生喜歡的型,也不是亞洲男生喜歡的型 如果說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冶豔、性感、運動、小麥色皮膚; 相處上要活潑開朗、熱愛戶外運動、價值觀一致、總是不害羞的勇於發言,那我全部失標。 如果說亞洲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大眼睛天真可愛、文靜婉約、皮膚白皙; 相處上要單純乖巧、愛被照顧、沒太多獨立想法、一心追求結婚生子,那我可能在第一印象上中1標。 但總體來說,我跟西方男生或者個性比較開放的男生,互動上更有交集,也更容易被示好或穩定交往。亞洲男生或者是個性比較傳統的男生,則總是在一開始追求很勤,幾次互動過後很快就沒有交集。 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 好吧,我想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:你的外型並非典型西方男生會喜歡的類型。那麼,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 喜歡的類型,請西方男生自己回答 我認識的多數西方男生,其實對外表喜好的範圍很廣,而且會認為外表只能走到曖昧期,相處才能進入交往期。這時候有人就會問:如果符合上述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+相處,是否就能順利走到交往與婚姻?我從個人與身邊朋友經驗來回答,結論會是:不一定。 為什麼呢?簡單粗暴的答案就是:人有很多種,他的生活圈更可能決定交往喜好。舉例來說,下面分享我接觸過的幾種(先排除交友軟體認識,遠距離戀愛開始的類型)。 Mr. A – 住在歐洲,接觸的亞洲女生比較西式,女友是外型小麥肌膚,個性開朗的BBT。 Mr. B – 工作關係初到亞洲,過去經常飛亞洲國家短暫停留,女友類似Mr. A,不同的是她住亞洲。 Mr. C – 工作關係搬到亞洲,定居超過3年,生活圈只有西方人,女友是小麥肌膚,有在西方生活過的當地人。Continue reading “妳不是西方人會喜歡的類型耶!談談西方人喜歡的亞洲女生類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