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 最愛影集 – Couples Therapy

Happy 2022! 好久沒更新文章,因為最近在籌劃Podcast,未來長文內容都會轉到Podcast,讓大家用聽得更方便。 今天特地上來貼文,太想跟分享最近很癡迷的 BBC TWO 紀錄片 – Couples Therapy。這部紀錄片目前有兩季,第一季於2019年由美國的Showtime製作,紀錄心理分析師 Dr. Orna Guralnik 與4對伴侶間真實的諮詢過程。 將衝突攤開來聊,在分享與探索間意識到自己的過去 在每對伴侶對應咨詢師的分享與提問間,可以不斷看清每對伴侶當下面臨的爭執與衝突,是如何跟自己原生家庭及過往創傷經歷緊密相連。 典型的“活在過去”,是每個尚未開始自我覺察的人,時時刻刻在重複做的事。因此在長久的親密關係中,每當自己想向對方靠近時,會開始產生衝突、不安、焦慮、佔有慾等令人不舒服的狀態。沒意識到真正拉扯的,是自己的過去,久而久之形成與伴侶遠距離的相處模式,習慣在親密關係中保持不親密的距離。 承認自己不斷重複的無效行為模式,並有意識的去改變它 總算覺察到自己現在的行為,是在重複經歷過去的創傷後,你打算怎麼做? 我很喜歡心理分析師 Dr. Orna Guralnik 在諮詢過程中,不但幫助兩位個案都意識到自己的過去,還會陪伴他們一起探索、重建新的行為模式。讓整個諮詢過程具備深度、省思與啟發。 答案就在個案身上。用問題讓個案自己說出答案,是教練守則,因為每個人的 “想要” 其實都有許多細微差別。接著,要有意識的去練習這個 “想要”,從新的行為模式中觀察關係的改變,慢慢建立起新的反射動作。 真實,帶來的生命力量 看這部紀錄片像是在觀賞人類生命力泉湧的過程,內心會有層層堆積的感動。那些自己生命劇本裡上演的掙扎、困惑、焦慮與恐懼,都隨著紀錄片中個案一一卸下心房去真實面對後,產生了新的愛、連結、尊重與感動。 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,是一件很有生命力的事情。 Couples Therapy, 是我人生目前為止覺得最好看的影視節目,在此推薦給大家。 所有困難都有出口,歡迎諮詢個人成長教練服務,陪你/妳一步步發展新的行為模式。

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

前文分享近期參加夫妻工作坊的經驗,有朋友好奇問我:在工作坊的美好體驗能延續到日常嗎?今天是參加完的第三週,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期發展,以及工作坊對日常相處的改善。 Women’s group中延展 不同形式夫妻工作坊比較 Moksha跟我都參加過“Couple Workshop”,上週末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各自分享在台灣/英國參加夫妻工作坊的內容與心得。 就內容編排而言,似乎兩個工作坊的著力點差異很大。 理性型 Moksha參加的工作坊(在台灣舉行,美國引導師帶領),內容編排更著重在各種實際議題討論。 比如:討論金錢觀、共同制定家庭憲法、家庭會議等。將婚姻視為合夥事業般運作,制定合約、有爭議或不履行時,拿家庭憲法來核對討論。 感性型 我參加的工作坊傾向建立連結感,先深度認識自己與彼此,再從感性的連結中探索如何改善相處,以及規劃未來藍圖。 比如:深度聆聽對方練習、認識自己與對方內心最深處不安全感來源,以及哪些行為會觸動該源頭、覺察自己與對方刷存在感的小動作,以及如何回應。將婚姻視為一種重要情感支持系統。 成員們的探索 分享時,我請Women’s Group成員討論在婚姻中,自己是否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、家庭開會制度等等。 有人提出:從作為媽媽希望帶給孩子安全穩定感的角度,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與開會制度。也有人提出:小時候成長過程中,爸媽協議的規定與開會制度,最後經常被爸爸先打破。或者開會變成媽媽訓話時間甚至媽媽無法接受被評價,以至於最終都無法延續。 討論雖分散但很有趣,話題彷彿流向探索媽媽在家庭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?夫妻間如何建立足夠的凝聚力,帶動整個家庭運轉,而非媽媽追著大家跑? 工作坊的各種日常練習 或許是夫妻工作坊中先打好了感性連結基礎,總體而言,我跟馬克能頻繁延續日常練習。在此分享以下三種: 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 在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文章提過這個練習,生活中其實很容易將它日常化。 第一步要從“發現”開始,我跟馬克能更有意識去觀察自己與彼此的小動作,比如:我發現自己早上睡醒會故意留下一床亂棉被,馬克會衝去整理(單身時,我的床鋪永遠是乾淨整齊的)。馬克發現即使他有一大箱零食,還會去偷吃我的零食,每次都很享受犯案被抓到的瞬間(單身時,他堅持吃自己的健康零食)。 面對這些狀況,以前我們會容易對彼此產生反感,現在覺察到其實是對方內心深處在尋求連結感的行為時,反而感受甜蜜,更能給予對方正面回應。(這裡想說明一個角度的轉換:過去會認為對方行為幼稚而感到厭煩,現在則理解尋求連結感是人性所需,更是親密關係的必備。尤其當彼此對行為有覺察時,同樣的行為就不再是一種無知幼稚的索取。) 10分鐘按摩 另一個還沒分享過的練習,是給予/接受按摩:每人10分鐘,給予者用探索的心態,去認識伴侶對於不同觸摸的感受 ; 接受者只能有五種回應方式(Yes = 還不錯 / No = 不喜歡 / Please = 很喜歡 / Slow = 放慢速度 / Pause = 暫停,讓我感受一下),感受觸摸並學會設線。 我們很喜歡這個練習,原因可區分兩個角色來談: 作為給予者 當你可以保持探索心,不需擔心是否記得對方喜好,或者必須迎合對方時,可以更自由意願的給予。 另外,如果能固定做這個練習時,會發現對方喜好是隨著當天的身體狀況改變,過去許多對彼此僵化的認識,隨著練習慢慢被打破。 作為接受者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的日常發酵”

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

上週跟馬克先生參加名為 “Mirror of the Heart”的夫妻工作坊,四天三夜的課程,學了很多冷知識,同時也在各種活動中重新認識彼此。結束後,我們看著對方說:好像應該要婚前就來上了。 專注走上自我成長這條路後,我每天都在驚訝為什麼許多“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”不曾從小就培養。似乎人生有好長一段曾經,走的路是離自己越來越遙遠,直到變成了陌生人,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一手建立的未來,都不是我要的。 上完夫妻工作坊的體悟亦是如此:自己與對方的深度認識,以及婚姻互動中的基礎模式,應該在婚前就建立相當程度能力。我卻像是僅報名幾堂駕訓課的新手駕駛,在高速公路危險上路。 還好,這次不像過去面對人生般迷惘,走遠才意識到可以求助專業去調整步伐。 什麼是夫妻工作坊? 簡單來說,夫妻工作坊是個讓夫妻安全探索,共同成長的環境。 與一般工作坊的異同 不同於其他主題工作坊的互動方式,夫妻工作坊是更純粹以自己與伴侶為重心的團體課。從自我探索開始,慢慢走向深入認識彼此,最後在共創出的遠景中結束。 夫妻工作坊的過程高度強調個人覺察,與真實夫妻生活點滴分享,而非好高騖遠的甜蜜夫妻想像。因此,你聽到的是夫妻間誠懇尊重的分享,取代互相嘲笑的言語、你看到的是夫妻間表達、聆聽彼此感受的能力,取代各自唱獨角戲的競技、你體驗到甜蜜夫妻的模樣是即使生活中有意見不合,仍能輕靠著彼此跳舞,取代曬美圖或禮物展示。 此外,相同於所有工作坊模式,夫妻工作坊也是體驗型的共同成長方式,通過不同“實驗任務”去重新認識彼此,同時觀摩其他夫妻的婚姻糾結與突破,見識到所謂共同成長的真諦。 為什麼要上夫妻工作坊? 我與馬克 我的心態跟接觸心理咨詢類似,並非有特殊狀況才找專業,更像是平常運動健身的概念。馬克的心態,是在工作坊尾聲的“共創遠景任務”中,我才知道這是他感受我們同步成長的時刻。 其他成員 從其他參與者的角度來說,這次總共有9對夫妻,包括:剛訂婚、剛同居、剛結婚、離婚又結婚、結婚多年、結婚10多年、結婚20多年、有小孩、沒小孩、有小小孩、有大小孩等各種婚姻狀態。聽到的表面理由不同,但初衷都是“在各種婚姻階段,我們可以如何通過成長把人生、婚姻、生活都經營得更良性循環?” 夫妻工作坊中學到什麼? 四天三夜的學習內容既廣又深,很難一篇文章涵蓋所有涉及點,但在此可以分享一個有趣的任務,提供大家自己練習: 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 理論背景:根據The Gottman Institue 在觀察上百位情侶互動方式的實驗中,發現伴侶間的回應方式與頻繁度,是一段關係能走長遠重要關鍵,稱為 “Small Bid for Connection” (日常中刷存在感的小瞬間)。 三種回應方式 真實案例:馬克先生邀請我下週跟他朋友喝咖啡,但我行程已排滿,希望延到下下週。對此,馬克感到失望,我感到時間不被尊重。 工作坊中,我們依真實案例從加分到減分,探索三種回應方式: 正面回應(正面同意/正面肯定但不同意) 我:謝謝你想到邀請我,我知道你希望我們在新城市建立起健康的社交圈,也相信這對我們兩個都是好事。我可以在排滿的行程中挪出時間 / 但是我下週行程已經太滿,延到下下週如何? (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,再說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決定) 他:我很期待看到你們見面,所以有點失望要延到下下週。不過我知道你現在很忙,也支持你在忙碌的事情。下週我可以先自己去 / 排到下下週也可以。 (正面承認自己真實感受,肯定對方心意,再說出自己的決定) 負面回應(否定對方) 我:下週不行,我很忙。你為什麼又不尊重我的時間,臨時要排個約會到我的行程裡? (否定對方真實的心意及提議,並延展到“你總是這樣”的批評口氣中。這樣的說法會引起對方防禦心,陷入膠著的文字爭辯中。) 馬克:你又不行了,怎麼可能忙到連喝杯咖啡的時間都沒有?而且我沒有“又”不尊重你的時間啊? (否定對方真實含義與需求,在互相批評中延伸,著重表面字義爭辯,失去真正理解彼此的機會) 不予回應(忽視/無視) 我已進入生氣狀態,不發一語,希望對方猜測不回應的原因。或者是不知如何拒絕,直接忽略問題,希望時間讓一切淡忘。 (這是最減分的情況,開始進入猜心遊戲,對方懷疑自己說錯話,又怕再次邀約被拒絕,關係中的存在感瞬間降到最低點。) Q&A 疑問1 : 為什麼我明明不高興,還要正面肯定對方的心意?這不是虛假嗎?Continue reading “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”

婚姻中一場誤會 – 被馬克放生去跟公婆同住

前情提要 起因 一場溝通誤會。 結果 在打這篇文章的現在,我被馬克先生丟下,正獨自跟公婆共度24小時。 背景 最近,公婆決定開車去拜訪住在郊區的馬克弟弟一家人,剛好,拜訪的這天我已經約滿教練工作,無法參與行程,但是,馬克弟弟在不知情下,邀請我跟馬克先生拜訪當天多留一晚。插曲,我跟馬克弟弟的老婆在迴避對方,而且我們兩個目前都不想解決這個問題。 以下我將一步步還原案發現場,拆解一場誤會是如何在無意識的溝通中生成。 還原案發現場 案發現場第一天 前天跟馬克先生到公園散步時… 他問我:如果我自己住一晚,妳覺得可以嗎? 我說:一半一半。 馬克先生打斷我的話:你對於我要跟他老婆釋出善意有點敏感對吧? 我說:不是,是我從來沒自己跟公婆同住過,雖然現在相處不錯,但我還是會緊張…。 馬克:原來如此,其實我也覺得有妳在,跟我爸媽相處比較舒服。要我自己跟他們同住,也會容易對他們失去耐心,尤其是…..。 我們聊了自己如果單獨跟公婆住可能的狀態…講著講著就走到家了。 案發現場第二天 – 隔天晚餐 公公問:馬克,所以你明天會留在弟弟家過夜嗎? 馬克:會啊! 我:? 案發現場第二天 – 晚餐後散步期間 我:你什麼時候決定要去住?我以為是還沒決定,或者是決定不去了? 馬克:妳不是說只是跟我爸媽住有點緊張嗎? 我:我說一半一半,沒有說只是有點緊張所以你可以去! 馬克:哪有,妳是說….(此刻覺察到馬克開始辯解,我也想開戰。同時,也意識到之前溝通出現誤解)。 我:好,我知道發生什麼事了。昨天的對話中,我回答到一半被你打斷,接著我們開始分享獨自跟公婆住的心情。其實你沒有讓我講完話,我也沒有意識到整個對話走向,會讓你以為結論是可以。(我先把語氣放慢,幫彼此還原現場) 馬克:那…妳要我取消嗎?我可以現在就取消。(馬克態度變得溫和友善) 我:…沒關係,既然答應了就去吧。我想說真的是一半一半,最糟的50%可能性是少了你,我跟公婆相處會尷尬。但最好的50%可能性是,或許我會創造出一段不同的體驗,改變未來的記憶。我願意來挑戰看看。 獨處的24小時 我度過行程滿檔的一天,也抽空跟公婆喝個快速下午茶,第一次坐上只有三人面面相覷的晚餐桌。餐桌上,聊了我今天滿檔的工作,並討論教練這個職業令人振奮之處,與最新工作發展。晚餐後我要開會,於是很順利的結束餐桌話題,會後,三人小聊一下并互道晚安。躺在一張沒有馬克的大床上回顧這天,我感受到的是充實滿足。早餐一如往常地邊看報紙邊聊天,接著各自回房準備開啟新的一天。 經歷過後,似乎沒那麼可怕,反而再次體驗到改變就是通過更改過去的行為模式,變出不同的未來體驗。 拆解誤會發生的關鍵時刻 – 都是內心戲 看到這裡,或許你會覺得我跟馬克先生的溝通就是一直可以被轉順。但是,這並不是真的。過去當我們經歷誤解後,再次溝通時還是會很無意識的認為 “都是對方誤解我”。對方需要為他的誤解負責,還要為我的情緒負責。因此,就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: 情境一 我內心戲:馬克竟然又沒顧慮到我的需求,氣死我了,不想跟他說話,他最好去反省。 馬克對應內心戲:老婆為什麼不講話?我做錯什麼了嗎?想不出來啊怎麼辦? 行為模式:馬克反省時間越久,我越生氣。因此,即使馬克提起勇氣先問我,他收到的反應會是我的冷淡或是大爆炸。 情境二 我內心戲:都跟你說我會緊張了,你為什麼不聽我說,還開始辯解自己的想法?閉嘴讓我說就好了,或是直接妥協說你不會去住啊。 馬克對應內心戲:老婆怎麼像個小孩?不要我去直接說就好,為什麼要生氣一直唸?我才不要妥協被她得逞。 行為模式:我的內心戲全部帶著情緒說出去,馬克先生感到被攻擊,不是跟我吵架就是逃離現場,或者變得人在心不在。大吵完再花一個小時嘗試去聽對方的話並溝通。 現在的情境 我內心戲:原來我的緊張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,這個恐懼是我的,自己也曾經寫過文章討論未知,或許這次是我再次練習面對未知的好機會。 馬克對應內心戲:老婆沒有在怪我,我也能理解她的立場會有恐懼。其實我也不是非要去弟弟家住不可。 行為模式:彼此都能成熟說出自己心裡話,願意為自己的感受負責,也願意重新討論做決定的方向。 好的溝通,源於自我成長 去年在重新認識情緒,並自我情緒教練時深深意識到,“我”,要為我的感受負責。因此,在文章中一直強調,要學習成熟溝通而不是理性溝通。成熟溝通的第一步,是承認、覺察、認識自己的情緒,再慢慢的通過練習建立起接住自己情緒的能力。成熟溝通的行為,只是內在能力最終於外在行為的展現。Continue reading “婚姻中一場誤會 – 被馬克放生去跟公婆同住”

我的英國婆婆:被梅根皇室生活言論掃到的英式婆媳風波

搬家過渡期與公婆同住,不知不覺已過去2週半。期間感受到媒體的強大,皇室家庭風波,也燒到公婆家裡。 一切都是梅根的錯? 婆婆的反應,打破淑女規則 接著上週發文時間線,正巧遇上哈利與梅根的歐普拉訪談,婆婆看到新聞播出訪談片段時,即刻大聲斥責梅根言論,甚至認為她在胡說八道。我很少看到婆婆那麼有情緒的反應,她生長在“英國淑女”的教育年代,平常發言極少顯示出個人觀感,然而這次,她的言論既直接又很有感覺。 該訪談佔據新聞頭條約一週半,期間婆婆對梅根的評價令我困惑且不舒服。包括她質疑:梅根心理有問題為何不跟她老公求救?他們大可自行安排諮詢,何必通過皇室?誰想聽她胡說八道,我比較想知道哈里在想什麼?她一直在說種族歧視以及皇室對她欺凌,根本是想帶壞哈里,反正梅根想要的她一定會得到,根本在說謊,我才不相信她。 我對號入座的心理&其他家庭成員的反應 事實上,我對皇室新聞從來沒關注過,在此之前只隱約知道兩件事:哈里王子跟梅根結婚了、哈里夫婦決定離開皇室。而這次歐普拉的訪談,我只看了30分鐘。面對婆婆對梅根的極差評,我能覺察到不舒服,卻也說不上是什麼。 另一方面,這件事的發生,我觀察到幾條清楚的線索:第一,作為認同心理諮詢服務,支持女性對外尋求協助的教練,又是馬克家(近親)唯一的“其他膚色”,婆婆的評價令我感到某種對女性的責備與怨恨。第二,公公與馬克先生對該事件的反應是無感,全家人只有婆婆看完整個訪談,並樂於追蹤後續報導。第三,我更想討論梅根提出的幾個議題,為什麼會讓聽眾有劇烈反應,而非討論她是否說謊。 這一切令我很好奇:模式背後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 帶著不舒服的情緒,我跟心理咨詢師及教練討論這段經歷。一開始覺得佔用寶貴的諮詢/教練時間,討論皇室(八卦)議題很浪費生命,但很快覺察到,對我來說這件事不只是皇室八卦。 行為反映出情緒,情緒反映出人生觀的衝突 於是,從情緒出發,討論過程中漸漸理解到婆婆與我,反應背後的真實面貌。婆婆身長在“傳統女性包袱”下,走了一條安全人生道路:接受教育、結婚生子、退休。不算有工作經驗也幾乎沒有自己的事業追求,生命重心都在於“對內、對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”,照顧先生、孩子、維持好全家人的形象…等。 跟婆婆(那一代)比起來,我(這代人)的確比較做自己:重視自己的工作、人生價值、健康、生活品質、投資,不會每天將重心都放在對(夫)家人察言觀色上。或許,在“放下傳統包袱上”,我(這代人)在尋找自己與夫家間的平衡,並非完全不在乎夫家人,而是在這裡面需要有自己的存在。 相較我們的人生軌跡,婆婆在學校教育完成後,很快就進入婚姻。中間沒有獨立工作、生活的過程,對於“獨立”的感受或許比我低。 我(以及身邊多數同齡朋友)則大多接受高等教育、具備工作經驗、獨自生活體驗,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價值觀後才進入婚姻。對於“家庭”的觀念及其中扮演的角色,早已產生差距。 情緒下的婆媳風波,家裡的男性們跑去哪了? 每當婆婆大肆評價梅根言論時,公公與馬克先生經常保持安靜,僅偶爾馬克先生一句附和、一句挑戰婆婆。幾天晚餐下來,有種莫名的尷尬,感受不到兩位男士的立場,不斷看到婆婆主導的評價,像丟情緒直球般打向兩位無聲男士的冷咧。 覺察到了,然後呢? 描繪完上述場景後,教練問我:妳的感受中有什麼訊息?妳想怎麼做? 我想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察覺到的現象,也想知道馬克怎麼看待這有趣的一切。當然,如果可以,我想感受到馬克的支持,希望他也可以跟我一起討論。 夫妻健身健心時間 – 晚餐後挪出30分鐘,創造一起散步、分享的空間 自從搬到公婆家後,我跟馬克先生在邊配和公婆生活作息中,邊無意識的建立出夫妻作息模式。過去,晚餐後各自放鬆時間,做些不需思考的事情,例如:滑手機、看影集、有的沒的。現在,以健康之名,各自挪出30分鐘創造身、心分享空間。 外出散步是我的提議,馬克先生起初有點半配合的心態。散步時,每當我分享一天跟公婆相處的感受,馬克先生會立刻不自覺陷入焦慮,試圖給出各種解決方案來“處理我的感受”。此時,跟教練的對話冒出來:我只是想將這件事情與馬克分享,“獲得他的陪伴感”而已。原句告訴馬克先生,當下他立刻明白。 晚餐後外出散步、分享的模式持續幾天後,馬克先生也開始分享,最後還演變成馬克先生大抱怨公婆。看著他出乎意料的改變,我很訝異他對父母積恨已久,原先以為是我需要的空間,現在看來他似乎比我更需要。 小插曲:熱愛健康的公公看到我們每天外出散步,他也想拉著婆婆加入,卻被婆婆拒絕。但是,每天晚上看著我們要外出散步時,他還是會不斷嘗試邀請婆婆。是否公公也需要“把話說出來”的分享空間呢? 不同時代女性之間對立 21世紀很微妙,網路發達讓所有人都更容易發聲,也更容易因為意見、立場不同而產生對立。 身在“對立被看見”的時代,大家都在喊口號 “不要二元對立”,但我們找到方法了嗎?“不要”二元對立,說法本身有多少對立存在?造成多少“不敢表達自己意見”的心理拉扯? 作為教練,我一直鼓勵大家“先說出來”。因為在“說出來”這個行為上,才有機會“聽到自己說了什麼”,從中去檢視“自己是如何理解某些詞彙、概念”,再“重新定義出新版的理解”,最後,通過行動練習微調。 婆媳人生觀衝突的結局:把話說開 必須說,教練態度幫助我總是把焦點先放到覺察上,並意識到改變是從自已做起。我的行動計畫裡,沒有“改變別人”這一項。但是,每當我開始練習,周遭的人也很奇妙的跟著動起來。 某天晚餐,婆婆又開始談論梅根言論時,我覺察到自己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。心理真正意識到“對這件事的反應上沒有對錯”,倒是探索的輕鬆感,幫助我在餐桌上向婆婆表達自己的看法。 我提出“世代女性人生觀的差異”觀點,婆婆也跟著好奇,問我“妳認在妳這代成長背景下,跟我有哪些觀念不同”?終於,討論梅根的話題,從誰對誰錯、她有多惡媳婦方向上,轉變成婆媳能一起分享,深入討論成長環境的異同。馬克先生也熱烈加入,分享作為男性的家庭心理狀態,公公在一旁附和馬克先生(畫面其實很好笑)。 女性力量 今年的許多練習中,我更深度理解所謂的女性力量就是能創造連結感。 從自我覺察開始,關心、照顧自己的情緒、認知,慢慢從中進行微調,最終都會達到改變自己,周圍的人也動起來的效果。善用這股柔軟力,不需要費力地去辯論是非,或試圖說服別人看見。因為妳的改變,別人不一定會看見,但是已經被你改變。 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大家一起覺察,也歡迎與我聯繫,一對一教練,陪你設計行動方案。

異國婚姻 – 如何與英國公婆朝夕相處?

最近我在搬家,中間兩個月過渡期需與公婆同住。過去我跟馬克先生都對於同住感到擔憂,但這次我更好奇會發生什麼事情。 新手人妻,尋找方向感 記得剛結婚時跟公婆住過1個月,雖然不需要承擔所有家事、為他們備三餐等生活責任,但作息時間、生活大小事都要配合,尤其愛社交的公婆,經常有人來家做客時我們也需出席。當時感受很深的是“嫁入”人家的委屈,經常看著馬克先生瞬間變成公婆的小孩,而我卻要獨自學習如何與“他們一家”相處。 老公是朋友還是敵人? 我們都是第一次結婚,面對與他的家人相處問題,馬克先生不知該如何幫我,我也不知該從何努力起。有時候他的家人成為我們吵架爭端,經常在“要多頻繁相處”以及“如何相處”上找不到平衡點。直到新家完工,搬到自己的家後才有呼吸空間。然而跟公婆住得不遠,每當親友拜訪公婆時,我們總會收到不好拒絕的邀約,家人相處問題隨時等待爆發。 化敵為友,主動改變模式,馬克先生也跟著成長 與夫家“社交”這個相處議題,一直是我與馬克先生婚姻中最大的壓力點。於是,這幾年我們在夫家相處議題上有很多學習,我先開始學會建立直接溝通模式,找婆婆去喝咖啡,增加單獨相處時間及直接溝通機會。漸漸的,馬克先生也嘗試學著“正視夫妻關係受到家人相處模式的影響”,意識到老婆的需求不只是“她的問題”。 上手人妻,掌握自己的方向感 新的嘗試與學習開啟良性互動模式,加上疫情下的社交生活降低,我們渡過了一段風平浪靜時期,走到搬家過渡期的現在。不可否認,有點距離的關係比近距離接觸更好相處,然而既然當前環境改變了,相處模式也要繼續跟著變。 改變相處模式,永遠都從自己做起 在教練過程中,我常被問到要如何改變關係/相處模式?或者,即使我想改變,對方又不願意配合怎麼辦? 這是一個邏輯很奇妙的問題,過去我也常被問題的邏輯卡住。邏輯的癥結點在於:我的改變是建立在對方配合的成果上,如果對方不願配合或者沒有改變,那麼我就放棄改變。很明顯,我的改變,是為了改變對方,而不是為了改變自己。 在這個卡卡邏輯中,你的眼睛是看著對方,不是看著自己。因此,即使自己開始改變,也容易在看不到對方的改變後,放棄持續改變自己,終究走不到改變相處模式。 藉由人妻角色,練習擴展自己能力 在扮演人妻這個角色上,我頻繁運用教練方法來練習改變,找到幾個有效方向可以分享: 第一、永遠都從自己做起:真正認識到是自己想改變,自己也會是改變的受利者。 第二、別輕易否定自己的努力:自我否定是人妻/母親角色中無意識的思考模式,因為這兩個角色常涉及到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,剛踏入新角色時的不確定感往往強烈。努力不一定有成果,或者努力方向不一定正確是必經過程,先肯定自己的努力,才有機會繼續前進看到成果。 第三、改變不是在一天內180度大幅度旋轉,而是設定明確時間線,每次調整10度慢慢轉。 身體力行+肯定努力+微調 = 改變模式 截至目前為止,我們已跟公婆同住一週,這段期間我邊覺察相處模式,邊問自己想改變什麼。我希望改變晚餐時間的聊天內容,希望有更多深入討論而非圍繞在分享新聞。 於是,我利用教練提問方式,在每次聊新聞時把話題打開。剛開始公婆都停頓著不知所措,此時,我不會像過去一樣否定自己立刻轉換話題,而是先示範回答。每天微調一點點,公婆也漸漸習慣分享自己真實的想法或經歷,甚至可以聊上1個小時。看到模式的改變,我跟馬克先生都驚覺,原來公婆那麼喜歡分享自己的感受或想法,或許我們應該更早開始改變聊天模式。 給彼此逃跑的空間 在改變這個議題上,我有許多教練後的成功經驗,因此現在對於改變抱持著一種好奇、期待的心態。我常形容改變如同浪波,有時效果會是前仆,有時效果會是反撲。遇到前仆時好好享受改變後的新面貌,遇到反撲時就要留給彼此逃跑的空間。 例如:某天晚餐時間,由於餐後有會要開,我沒心情開啟話題。如果期待公婆打開話題,我會對他們失望,如果強迫自己打開話題,我會沒辦法給予他們足夠回應時間。此時,我要有意識到自己當下狀態,允許自己跟公婆逃跑或休息的空間。 與公婆同住的人妻/人母都是人生角色上很大的轉變,妳在幾乎沒有任何“實習”的基礎上,瞬間轉換身份進入角色。我常很好奇為甚麼沒有許多培訓資源,來因應如此巨大的需求?30+的一代人,希望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,慢慢改變令人啞口無言的人生模式,創造更多支持有覺知的行為模式。 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與大家一起改變,也歡迎與我聯繫,一對一教練幫助你開啟改變。

Women’s group 與 Stephen 的第一場對話

上週 Women’s group 第一次邀請男性來對話,Stephen是我婚前的婚姻心理諮詢師。記得那時還在上海工作,跟馬克先生決定結婚後,利用休假期間飛到英國邊旅遊邊婚前心理諮詢。 Stephen的婚姻心理諮詢 跟Stephen的諮詢一直很有趣,作為一位英國男性,他在諮詢中不斷要我了解自己身上的標籤:亞洲人、女性,再學著如何擁抱它。當時這令我困惑,我“以為了解”自己身上的標籤,也“以為擁抱”這些標籤。直到去年才意識到,對這些標籤的認識,我是從外界賦予它的定義,從來沒問過“自己”會如何定義它,甚至“希望”如何定義它。至於“擁抱”標籤,過去擁抱的是社會意識下期待我展示的那一面,更精確的說,充其量是在“展示”而非“擁抱”標籤。 亞洲人、女性標籤? 什麼是亞洲人標籤?什麼是女性標籤?於此拋出問題不給答案,因為我想聽到更多“妳/你”對這個標籤的認知,這也是我教練過程中最常使用的互動方式。無論在帶領Women’s goup 或是教練過程中,我都希望聽見“妳/你”的聲音,也希望“妳/你”聽見自己,或許這是心理諮詢與教練不同處之一。歡迎大家留言,或是加入Women’s group,分享與探索標籤。 男、女表達方式的不同 這次對話中,Stephen在一開始即點出男、女表達方式上的差異:男性更傾向於“重點陳列式”表達,女性更頃向“細節敘述式”表達。並進一步具體指出,當感情遇到衝突時,女性對男性“細節敘述式”表達,更容易令男性在聆聽細節中感到困惑、引起誤會,造成更難區分另一半究竟在指責還是溝通。 必須說,這裡男性、女性表達方式當然不適用於所有情侶,請讀者先自我覺察,再決定如何套入理解。舉我的例來說,我在感情中一直是所謂“理性方”、“重點陳列式”表達者,馬克先生則是一位很靠直覺行事,經常“細節敘述式”表達者。結婚第一年跟他溝通生活瑣事時,我經常是那位沒耐心聽他說話(甚至聽到他聲音就很煩躁)的人。婚姻過程中,每當衝突發生,馬克先生表達觀點超過10句話,我會聽力失焦甚至很想辯論他其中提到的幾個點。 為甚麼我們會選擇彼此?兩種不同表達模式間又該如何調整溝通? Women’s group 分享中,其實也有成員表示自己在感情中非細節敘述式,而伴侶正好相反。還有人分享自己在工作中與男性互動時,被指出為細節敘述式(說話沒重點),但在感情中,反而是個重點陳列者,伴侶則是細節敘述表達者。 這個人身上,有你正“想要”學習的特質 小時常聽大人說,如果你一直遇到某種人,表示你的人生還有某些課題(功課)還沒學會。我能理解這個原理,但內心總有種掙扎,抗拒被迫學習又責備自己的抗拒。 近年重新審視過去用詞與說話模式,才發現上述說法產生令人被動接受的感受,其實是有礙學習的。最有效的學習,一直都是主動而非被迫,只是每個人動機不同罷了:為了父母出人頭地的孩子、為了孩子教育建立榜樣的父母、為了關係更好的伴侶、為了更有成就的職人、為了人生更開闊提升的自己…。 因此,我把這句話改成:如果你一直遇到某種人,表示在這個人身上,妳看到某些“想要”學習的特質與方向。誠實的面對自己,大方地去欣賞他/她身上你“討厭”的特質。 細節敘述式表達的優點 回到馬克先生的例子來說,過去我可以給你上千個例子,說明自己多討厭敘述式表達者。但現在,我可以給你上千個例子,說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學著敘述式表達。當意識到細節敘述式表達,是與自己感受更貼近的表達方式,我理解自己一直遇到這樣的人,是因為在跟他們互動時,我體驗到更多感受。這是我缺乏的特質,其實也是我想要的能力。 認識並擁抱自己的女性力量 –  彈性(resilience) 遇到問題想先指責或否定別人,是人性基礎反應,為的是保護自己不被傷害。我認為無論強調要先反省自己,還是先學會自保,都不是面對問題最好的方式。最好的狀態,是善用每次機會來擴大自己心理能力,因此第一步是覺察當下發生了什麼事,這又分為三種層次:覺察當下自己的感受、覺察對方當下的反射動作、覺察雙方互動(能量交換)的模式。 覺察與反省的差異 在此先提出對“反省”這個字的探索,我對這個詞的認知是有責備感的,覺得有種“應該”、“壓力”、“不足”的感受。覺察這個詞對我而言則比較中性,有種“觀察”、“好奇”、“放鬆體驗”的感受。我經常用“覺察”一詞而非“反省”,也是近期自我教練的成果。 做個有層次的人 覺察的三種層次在剛開始比較需要帶領,或這自己很有意識地練習。但隨著頻繁地覺察,我們都可以很快地在當下看到多種角度的狀態,進而找到自己可以行動的方向。 我很喜歡教練這個工作,無論在受訓或是提供服務過程中,會不斷看到每個人內在的淺力,放在女性身上,更讓我見識到女性力量的彈性。教練服務與女性力量對我而言有很多重疊,最相似的部分即在於彈性的建立。女性特質如水般的流動與彈性,正是教練服務中不斷為客戶建立的心理強度。自我覺察度越高的女性,越知道如何伸展自己的心理彈性,發覺此刻可以往哪裡流動。 我不認為只有女性擁有彈性的能力,應該說女性可以更快觸及感受,因而覺察到當下。在後疫情的時代,全球又開始從分裂走向合作,擁抱女性力量的彈性,希望我們都更有能力在合作中共存。(教練與心理諮詢師的合作,也是今年有趣的新現象呢!) 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一起探索女性力量,也歡迎與我聯繫,讓教練陪你擴大心理能力。

如何面對異國戀?各國男性親自解答

跟亞洲女生交往中,你經歷到哪些文化差異?遇到文化差異,你會如何處理?關係定義這個階段許多女生非常困惑,你如何進行關係定義? 本文分享Women’ s group 第一次討論異國戀議題,以及訪問各國男生對與亞洲女生交往中疑問的回應。 (以下所有分享皆個人經驗,必然受限於自身環境與經歷,作者在此僅盡誠實分享之責,不代表任何專家意見。) Women’s group 中的疑問點 一開始,大家輪流分享自己與其他國家人交往經驗,此時,有人提出自己卡在關係不明確的狀態。於是,我們針對交往中如何確定關係的過程分享,分享中,多人提及”西方“男生似乎比較頃向 “Casual” 方式:從朋友當起,慢慢觀察後決定是否更近一步交往。但當對方開始進一步肢體接觸時,該先定義關係還是發生性愛,或許有些文化差異上觀念衝擊。 討論繼續,當性愛發生不只一次,還無法獲得關係確定時,衍生出更多困惑,例如:已多次發生關係、已如情侶般相處、或者深度曖昧持續一段時間後,是否向對方提出確認關係?此時,多數女生會主動向對方提出關係確認,也都遇過被閃爍回應或提出 Open Relationship 的經驗。 討論結束在遇到交往關係仍不被定義時,大家如何決定離開還是繼續?帶著這些疑問,我深度訪問幾個男生,想聽聽反方立場。 各國男生對疑問點的不同說法 (以下都是有認真跟3位以上亞洲女生交往過,並只針對與華人、日本人、韓國人女生交往經驗作答。) 跟亞洲女生交往中,你經歷的文化差異有哪些? Mr.A- 對感情進展的態度,似乎比較認真嚴肅,希望快點確定關係,也蠻容易感受到她的不安全感。 Mr. B – 似乎從認識到交往,對肢體觸碰都不那麼享受,這不侷限於性事而已,還包括擁抱與親吻等。 Mr. C – 對人生的態度似乎不那麼具備冒險精神,包括對不同文化理解與新鮮事物的嘗試,就算嘗試也經常要人陪。 Mr. D – 似乎跟家人關係很緊密,很多事情需要跟家人討論,甚至獲得家人同意。但跟家人的相處卻不太善於表達愛意。 遇到這些文化差異,你會如何處理? Mr. A – 我通常會直接說出來,但她似乎不太懂我的意思。 Mr. B – 我一開始會直接說,結果她經常誤解或生氣。這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辦,她似乎不願主動與我溝通。也許她不知道該怎麼溝通吧? Mr. C – 向她說明我的想法,但她似乎覺得我認為她不好而備感壓力。 Mr. D – 我曾經很努力過溝通,現在覺得只想跟她們dating 就好,保持距離到我很確定再說,才不會讓她有太多期待。 我的Women’s group中,大家認為 “關係定義”Continue reading “如何面對異國戀?各國男性親自解答”

妳不是西方人會喜歡的類型耶!談談西方人喜歡的亞洲女生類型

這是個交往複雜的年代,既有社交媒體大力吹捧外貌的重要性,又有網路全球化促進人的跨國互動。 互動越多越發現,社交媒體上說的典型喜好都已不再是唯一指標,典型與非典型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。正解究竟是什麼? 或許,我們更可以帶著好奇心,去觀察或討論何謂典型西方或台灣男生喜歡的它,而不再將自我改造與得到認可劃上等號。 “ 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!” 這篇文章,啟發於最近Women’s group 的討論,一個讓女生很不舒服的題目:“女人的外貌重不重要?當然重要”。 一位自稱蕭博士的Podcaster, 在某集大談女人外貌的重要性。為了不讓Women’s group 成員活在舒適圈,有人提議要以男性觀點起頭,引起討論。因此,我們讓大家先聽了簡短這集內容,再輪流舉手發言想法或感受。以下分享幾個有趣的觀點: 或許這是某些男生的心聲? 首先,有人中立的提出,或許蕭博士真的點到台灣男生心聲:重視女生外表,特別偏愛鄰家女孩外型。但現實交往中,經驗豐富或選擇性較多的男生,除了外表,更重視女生整體條件及相處感受。 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要嗎? 接著,我們將問題反過來談:女生認為男生外貌重不重要? 面對這個問題,多數人認為自己比較會被某些特徵吸引,但是這些特徵不只有外表。例如:笑臉與個性開朗外向,或是深邃眼神與內斂沉穩。甚至有人提出吸引力問題,吸引力太強或太低的男性,都無法進一步交往。 暖男行為可以勝過外貌嗎? 最後,有人提問:當外形(外貌+氣質)在一開始不具吸引力的情況下,暖男行為是否能進一步發展到交往? 對此,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很難突破吸引力限制,跟一位吸引力不足的人交往。但這裡的吸引力,不只是長相跟身材,而是談吐、氣質以及互動上的彼此吸引。 事實上,這次Women’s group的互動非常卡,似乎隱約說明著女生們對於面對自己外貌重要性話題,感到多麼不舒服。或許多少都希望,被愛上的不只是外表。 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 這次的討論,讓我意識到一個經常發生,自己卻沒覺察到的現象。過去跟西方男生(or ABT)情感互動時,對方總在得知一點我的戀愛史,會驚訝的說:什麼?妳不算是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耶!(似乎說話的這位先生,本人不是西方人?) 不算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,原來長這樣 面對這個說法我從來不多想,可能自己很不喜歡被定義屬於某種類型。但在探討前如果要膚淺的定義,我可能會被歸類在:外型甜美,相處獨立型。(BTW, 需要定義自己也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) 外型上,我矮小偏瘦、膚色非小麥亦非白皙、髮型可長可短,依職業需要、眼睛大小適中、衣櫥多為正式休閒單品、不走性感或運動風、不走天真可愛或飄逸風、每天化淡妝、桂綸鎂與Alex Chung是我從小到大的Icon。 相處上,我在團體中個性不算活潑開朗,但有想法會提出、說話聲音不大、喜歡深入探討各種議題、互動算是善解人意,但有不舒服的地方也不會隱瞞、不太會為喜歡的男生取消原本計劃、對世界很好奇,不喜歡固化想法、曖昧中習慣後知後覺的佔據主導地位。 我認為自己既不是西方男生喜歡的型,也不是亞洲男生喜歡的型 如果說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冶豔、性感、運動、小麥色皮膚; 相處上要活潑開朗、熱愛戶外運動、價值觀一致、總是不害羞的勇於發言,那我全部失標。 如果說亞洲男生喜歡的外型是大眼睛天真可愛、文靜婉約、皮膚白皙; 相處上要單純乖巧、愛被照顧、沒太多獨立想法、一心追求結婚生子,那我可能在第一印象上中1標。 但總體來說,我跟西方男生或者個性比較開放的男生,互動上更有交集,也更容易被示好或穩定交往。亞洲男生或者是個性比較傳統的男生,則總是在一開始追求很勤,幾次互動過後很快就沒有交集。 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 好吧,我想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:你的外型並非典型西方男生會喜歡的類型。那麼,什麼是典型西方男生喜歡的類型? 喜歡的類型,請西方男生自己回答 我認識的多數西方男生,其實對外表喜好的範圍很廣,而且會認為外表只能走到曖昧期,相處才能進入交往期。這時候有人就會問:如果符合上述西方男生喜歡的外型+相處,是否就能順利走到交往與婚姻?我從個人與身邊朋友經驗來回答,結論會是:不一定。 為什麼呢?簡單粗暴的答案就是:人有很多種,他的生活圈更可能決定交往喜好。舉例來說,下面分享我接觸過的幾種(先排除交友軟體認識,遠距離戀愛開始的類型)。 Mr. A – 住在歐洲,接觸的亞洲女生比較西式,女友是外型小麥肌膚,個性開朗的BBT。 Mr. B – 工作關係初到亞洲,過去經常飛亞洲國家短暫停留,女友類似Mr. A,不同的是她住亞洲。 Mr. C – 工作關係搬到亞洲,定居超過3年,生活圈只有西方人,女友是小麥肌膚,有在西方生活過的當地人。Continue reading “妳不是西方人會喜歡的類型耶!談談西方人喜歡的亞洲女生類型”

嫁給英國人?人妻角度大不同 (純屬個人經歷)

最近疫情關係收到許多朋友問候,並好奇我的英國婚後生活。然而我發現大部份朋友對嫁給西方人有太多美好想像,在此對常見問題作分享。 西方人婚後獨立於夫家? 婚前 我向馬克先生多次詢問過他與家人相處情況,他說:“Oh, 我們家四兄弟各自興趣愛好不同,住在不同城市及國家,父母則思想太傳統,別擔心,你不會需要跟他們常相處的”。 婚後 (也許是我們對家人們太友善,或是馬克先生婚後變了)各種聚會要出席,包括主要節日:所有孩子們的生日party、孩子們在學校做為主角的戲劇演出、遠房親戚過世的葬禮、遠房親戚結婚十週年party、每次兄弟們或爸媽生日party…等。 次要活動:隔週末跟父母吃餐飯、有突然來訪倫敦的親戚們至少要去喝杯酒、陪公公看足球、定期跟住倫敦郊區的小叔一家聚餐、大哥在倫敦工作的女兒及未婚夫聚會…。 總得來說,我工作之餘的時間與聖誕假期,差不多一半會充斥著家庭社交活動。 英國家人對其他膚色接納性如何? 婚前 婚前多次見過主要家人,互動良好,但我察覺到自己似乎是唯一不同膚色的人。馬克先生維持他一貫答題方式,告訴我 “別擔心,我們家人都很liberal,喜愛不同文化的人,你看三弟娶了美國人現在還定居美國呢”。 婚後 Well,只能說見過很多遠房親戚朋友後,只有我跟另一位女士是不同膚色,而她是在英國長大。 至於不同文化接納度,英國人還是喜歡自己做事的方式,對亞洲文化的認識侷限在閱讀過的報章雜誌,或是因公出差時對亞洲國家接觸印象。 西方人的家族觀念不深? 婚前 馬克先生說 “只知道爸爸祖先好像有源於蘇格蘭,外婆是愛爾蘭人。但家族這種事我們家不那麼在乎的”。當時也問過公婆,他們都說“沒關係,以後再跟你慢慢說”。 婚後 婆婆向我介紹了整個公公家族史,包括公公的爸爸曾是政治人物,以及思想傳承到公公後,哪些習慣與思想傳到馬克先生這一代。最後,她還給我一張龐大的家族樹(當下真想捏死馬克),說這樣方便我記住大家的名字。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,也許嫁給英國人,是有可能嫁給一個龐大的家族歷史。 英國首都倫敦擁有世界美食,英國人喜歡異國料理嗎? 婚前 第一次跟公婆見面去義大利餐廳、第二次去日本料理、第三次去印度料理,兩位不斷稱讚各種中國旅遊時吃到的美食。 婚後 無論是去吃義大利餐、法國菜、日本料理、中式料理、印度餐廳,公婆只有一個反應 “哇,這個菜單看起來很多美食,請給我一份鮭魚排配燙菠菜吧”。 事實上,除了英式烤馬鈴薯配花椰菜+雞胸肉這道菜外,他們幾乎只吃鮭魚配菠菜。其他家族成員們的口味也差不多是這樣,即傳說中的being particular。 英國老公紳士形象婚後維持度高嗎? 婚前 說話、做事都顧及禮儀、維持斯文形象,還帶點小害羞。 婚後 紳士形象大破滅:在家是噪音製造機、一起外出散步我像在遛狗。馬克先生喜歡拖著我往前快走,他認為散步要快走才能達到運動效果。 英國公婆,年邁獨立不依賴? 據我所知這跟家庭背景有關,例如:是否有宗教信仰?是否屬於家庭觀重的種族?…等。 我公公退休早,加上公婆兩人都是社交狂,很會把生活排滿滿。每天行程圍繞在高爾夫俱樂部、橋牌俱樂部、讀書會、下午茶會、看戲、看展、看足球等,一年會安排幾次長途旅行,基本上不會黏著孩子不放。 但是,他們喜愛並重視跟家人互動,會經常約我們看展、喝下午茶、吃飯等,也會因為兩週沒見到面有點在意。生活上的獨立性是很高,而心理上的依賴性也不低。 英國人的下午茶習慣? 這點結婚前、後是一致的。夫家習慣於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喝下午茶,晚上六點才能開始喝第一杯酒。 我在婚後聽到一個有趣的資訊,猜想也許跟夫家下午茶時間表的形成有關:公公退休前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去游泳,六點半進公司,下午三點半左右到家。到家後,就是他與家人放鬆相處的時間。 以上是我的婚姻生活觀察,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,分享自己不同的體驗,也歡迎追蹤臉書粉專來點讚!

如何在浪漫的異國戀下完美收場?了解鬆散戀愛模式,客製化自己的遊戲規則

面對文化衝擊,除了分手或妥協,如何創造雙贏戀愛模式? 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位義大利先生約我去喝咖啡,當時跟馬克先生剛開始約會(Dating),抱著約會不能三心二意的忠貞,我跟他說 “Sorry, I am seeing someone”。後來才知道,那根本還不算在Seeing someone。1 個月後,一位荷蘭先生,邀請我當他的舞伴,參加工作坊尾聲的蘇格蘭舞會。面對異性邀約,堅持對待感情要忠誠的我,特別去跟馬克先生確認,但他只是略顯擔心的說 “Of course you can go”。後來才知道,跳個舞而已,根本不需要去跟他報備。 尚未意識異國戀的感情觀差異前,我用自己最原始的感情觀與對方互動。 馬克先生或許感到莫名其妙,又不知如何開口,就解釋為 “她是個單純的好女孩”。回想起來,或許這個單純的好女孩潛意識裡,住著一個以為束縛自己的身體與心理,就可以換來綁住對方的商人,盤算著一門看似合理的生意。 漸漸的,單純好女孩的感情觀,隨著交往中的衝擊與自我探索後發生轉變。從最初認為西方人的感情觀好亂喔,我不喜歡,到開始探索西方人的感情觀好亂嗎?那種感情中的自由與獨立是什麼?我是否可以再多了解一點?,最後了解感情中的自由與獨立,重新定義自己的感情觀:可以抱持更開放的交往態度,也可以選擇拒絕多重性愛關係。 這個觀念的轉變,歷時約莫10年。過程像是原已困惑重重的戀愛,被蓋上一層異國文化的迷霧,先在霧裡迷路好幾次,才慢慢看到戀愛的本質。 戀愛交往的困惑,在異國戀中可能感受更深。在霧裡迷路的異國戀人們,都想找出口,以為找到異國戀的遊戲規則,就可以不再迷路。 對此,這週Women’s group 再次深聊異國戀,最後隱約得到一個看似不那麼興奮,卻令人振奮的出口:異國戀擁有較鬆散的戀愛規則。這個結論是怎麼產生的呢?下面讓我一如往常的說明這次Women’s group中觸碰到的問題點,以及產生邏輯。 面對生活觀衝突,大家比較頃向思考如何配合與包容。但是面對感情觀衝突,則傾向思考該分手還是妥協。 在分享第一個問題:大家都如何面對交往中、相處上的感情、生活觀念衝突?中,我們聊到幾種感情觀衝突,包括:是否先性愛後承諾?是否能同時喜歡2個人?交往後重心向外發展(共同參加更多社交活動)或向內探索(專注在兩人約會相處)?也聊到生活觀衝突,包括:能否接受生活習慣不同(睡前不洗澡)?、是否配合不同飲食偏好? 雖然每個人分享的衝突議題不同,但在回應生活觀衝突時,態度大多是退一步,回應感情觀衝突則呈現兩極思考模式。於是,問題順應著感情觀衝突繼續探索。 分享完我才覺察到,面對感情觀衝突的最佳方案,並不一定要是誰改變(妥協),而是如何降低自己預設立場,去跟對方溝通。有時候聆聽,就可以解決當下的衝突。 面對第二個問題:在感情衝突中,(選擇不分手)該如何知道是自己要改變(妥協)還是對方?,當下我認為這是無解命題,很驚訝的在自己的分享過程中找到了一點方向。 我遇見馬克先生(以及幾乎每次異國戀的開端)時,是人生處於探索、開放期間。像是剛到新的城市,或剛展開新階段的生活,在這個時期中,內心對生命充滿好奇,願意開放的面對各種嘗試。因此,從認識開始,不會去預設未來任何發展,也沒期待感情按照某種習慣模式進行。 由於沒太多預設立場,遇到感情觀衝突時,更能直接詢問對方看法,自然地開啟一段對話。經常是在對話中,才發現彼此的誤解或者自己真正的需求,同時,相較於帶有預設立場的質問,對話緩解了衝突中的殺傷力,彼此比較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。說出真實想法,也得到被接受的聆聽了,衝突感在過程中消逝,最初不可被動搖的觀念,變得沒那麼有重量。 異國戀最吸引人之處,是交往中感受到的廣闊視野 大家在分享上一個問題中,帶有好多無奈與痛苦。於是接著第三個問題:大家分享異國戀中有好多掙扎,為什麼會選擇繼續異國戀?異國戀吸引之處在哪? 這個問題的分享過程中,大家很有共鳴 – 除了面對掙扎,異國戀也帶來一種寬闊的感受。通過文化不同碰撞,互動中可以討論、分享的經歷、使用的語言、彼此差異的想法、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,都讓交往不只侷限於談戀愛,而是生命碰觸到更廣的面向。彷彿交往中感受到的世界,掙脫了被綁住的某種世界觀或者價值觀,令人感受寬闊。 異國戀真正的衝突,只是文化差異嗎?還是自己內在,想堅持傳統與走向開放的心態衝突? 如同每次 Women’s group 討論到最後都會有令我出乎意料的觀點。活動結束後,帶著最後的異國戀廣闊感受,重新回想最初探索的遊戲規則。發現:既然異國戀吸引人的廣闊視野來自於不同文化的碰撞,那麼選擇異國戀本身就是一種走向半未知的狀態,這種未知吸引人也令人恐懼。然而,如果遇到恐懼,我們只習慣去尋找能穩穩抓住的固定規則,該怎麼期待跟不同文化/規則的人,經營一段容納彼此的健康交往關係呢?或許真正的矛盾,都來自於己。 如果不同文化、價值觀、思考模式是異國戀的基本元素,在異中求同的規則就更需要彼此去創造,探索適合雙方的模式。 因此,我們可以更有意識的理解自己的反應,即每當(感情觀或人生觀)被挑戰時,內心會出現恐懼,恐懼引起分手或妥協的念頭。在念頭被捕捉到時,慢慢用好奇心去引導自己找出:除了分手或妥協,彼此能創造出什麼第三選項? 以前在文章中分享過,我跟馬克先生的第三選項是溝通:先誠實感受自己的情緒與想法,向對方表達。當對方回應時,仔細聆聽對方的感受與困惑,最後在不排斥一方觀點的狀態下,找到彼此都能嘗試的具體方案。每次一小步的改變,即是未來一大步的跨越。 溝通,雖然是一件簡單又困難的事,但,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專屬遊戲規則的方法,也是在異國戀中的樂趣。 想通過分享覺察自己情緒,或者練習溝通嗎? 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 與我們一起探索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