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未知
當我問未知會令人感到什麼時,爸爸很快搶答:恐懼。弟弟還在思考這麼簡單的問題,我姐提出來一定是有陷阱。接著,我簡單說明用意後,要大家再答一遍…
未知讓人感到_______? 看到這句話,你腦海中第一反應是恐懼嗎?除此之外,還能接什麼心情呢?
最近在上的教練課中,花了三天時間探討語言、情緒與身體的慣性反應,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。所謂慣性反應,就是指當你聽到某些字或說出某些詞、語句之後,會下意識的聯想到某些概念、觀念、甚至是信念。這樣的慣性反應,也適用於情緒以及身體反應。
我不想在文章中長篇論述去談慣性反應,因為要頭腦理解一個概念,只需要動手Google一下,但要生理、心理都理解一個概念,則需在生活點滴中不斷覺察、發現、頓悟。拿慣性反應這件事來說,約莫十年前就有很多書籍、電影在這個概念上大作文章,用各種角度談何謂慣性反應,以及慣性反應對人生決策造成的影響。但是當你把視線從這些媒介轉移,仔細觀察身邊的人甚至自己,仍然會不斷發現某種慣性反應正在運作。
未知令人感到恐懼
這句話聽起來很熟悉,尤其當你不曾停頓去懷疑它的時候,聽著聽著也就自然會說出口了。然而,當你仔細感受未知,甚至回想過去在未知狀態下體驗到的結果,真的都只有恐懼嗎?
對此,我為這句話做了個小實驗,在兩週一次的 “家人情感交流會”中提出來,觀察我的家人們有什麼反應。實驗結果發現,爸爸聽到這句話後很快搶答:恐懼。弟弟停頓在思考這麼簡單的問題,裡面到底有什麼陷阱,結果還是回答恐懼。接著,我簡單說明用意後,要大家再答一遍。這次爸爸慢慢回憶、感受未知這個詞,說出:恐懼、好奇。弟弟邊思考邊出:想逃避、沒安全感。最後,他們反問我的答案。
我給出兩組天壤之別的回應,每組回應對我來說是層次上的由淺至深,兩組回應也都是我真實體驗過的心情:
第一組: 恐懼 – 逃避/想掌控 – 壓力 – 憤怒 – 不耐煩…
第二組:新鮮 – 好奇 – 有想像力 / 創造力 – 期待 – 愉悅…
未知令人感到什麼?這句話不應該是個對與錯的智力問答題,而是個回應人生不同體驗的開放式填充題。因為如果未知只能令人感到恐懼、害怕、逃避,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創造,或者再試想有多少創造的本身就是未知?
未知讓你感到什麼呢?在計畫全被打亂的2020年,讓我們細細品嚐未知帶來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覺察這些感受為你的思緒以及未來記憶中產生的作用。在後疫情時代來臨之前,邀請大家一起善用2020年的延滯,停下腳步先觀察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,再重審那些或許已不再適用的思緒、觀念、情緒。
與我們一起探索,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.
與我單獨探索,歡迎進入網頁預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