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文分享近期參加夫妻工作坊的經驗,有朋友好奇問我:在工作坊的美好體驗能延續到日常嗎?今天是參加完的第三週,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期發展,以及工作坊對日常相處的改善。
Women’s group中延展
不同形式夫妻工作坊比較
Moksha跟我都參加過“Couple Workshop”,上週末在Women’s Group 中,我們各自分享在台灣/英國參加夫妻工作坊的內容與心得。
就內容編排而言,似乎兩個工作坊的著力點差異很大。
理性型
Moksha參加的工作坊(在台灣舉行,美國引導師帶領),內容編排更著重在各種實際議題討論。
比如:討論金錢觀、共同制定家庭憲法、家庭會議等。將婚姻視為合夥事業般運作,制定合約、有爭議或不履行時,拿家庭憲法來核對討論。
感性型
我參加的工作坊傾向建立連結感,先深度認識自己與彼此,再從感性的連結中探索如何改善相處,以及規劃未來藍圖。
比如:深度聆聽對方練習、認識自己與對方內心最深處不安全感來源,以及哪些行為會觸動該源頭、覺察自己與對方刷存在感的小動作,以及如何回應。將婚姻視為一種重要情感支持系統。
成員們的探索
分享時,我請Women’s Group成員討論在婚姻中,自己是否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、家庭開會制度等等。
有人提出:從作為媽媽希望帶給孩子安全穩定感的角度,會希望建立家庭憲法與開會制度。也有人提出:小時候成長過程中,爸媽協議的規定與開會制度,最後經常被爸爸先打破。或者開會變成媽媽訓話時間甚至媽媽無法接受被評價,以至於最終都無法延續。
討論雖分散但很有趣,話題彷彿流向探索媽媽在家庭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?夫妻間如何建立足夠的凝聚力,帶動整個家庭運轉,而非媽媽追著大家跑?
工作坊的各種日常練習
或許是夫妻工作坊中先打好了感性連結基礎,總體而言,我跟馬克能頻繁延續日常練習。在此分享以下三種:
正面回應彼此刷存在感的小瞬間
在異國婚姻 – 夫妻工作坊經驗分享文章提過這個練習,生活中其實很容易將它日常化。
第一步要從“發現”開始,我跟馬克能更有意識去觀察自己與彼此的小動作,比如:我發現自己早上睡醒會故意留下一床亂棉被,馬克會衝去整理(單身時,我的床鋪永遠是乾淨整齊的)。馬克發現即使他有一大箱零食,還會去偷吃我的零食,每次都很享受犯案被抓到的瞬間(單身時,他堅持吃自己的健康零食)。
面對這些狀況,以前我們會容易對彼此產生反感,現在覺察到其實是對方內心深處在尋求連結感的行為時,反而感受甜蜜,更能給予對方正面回應。(這裡想說明一個角度的轉換:過去會認為對方行為幼稚而感到厭煩,現在則理解尋求連結感是人性所需,更是親密關係的必備。尤其當彼此對行為有覺察時,同樣的行為就不再是一種無知幼稚的索取。)
10分鐘按摩
另一個還沒分享過的練習,是給予/接受按摩:每人10分鐘,給予者用探索的心態,去認識伴侶對於不同觸摸的感受 ; 接受者只能有五種回應方式(Yes = 還不錯 / No = 不喜歡 / Please = 很喜歡 / Slow = 放慢速度 / Pause = 暫停,讓我感受一下),感受觸摸並學會設線。
我們很喜歡這個練習,原因可區分兩個角色來談:
作為給予者
當你可以保持探索心,不需擔心是否記得對方喜好,或者必須迎合對方時,可以更自由意願的給予。
另外,如果能固定做這個練習時,會發現對方喜好是隨著當天的身體狀況改變,過去許多對彼此僵化的認識,隨著練習慢慢被打破。
作為接受者
只能用一個詞彙去為自己設定安全界線的情境中,比要求對方如何按摩更放鬆。因為向對方具體要求按摩方式的情境中,頭腦進入思考、身體不斷感受到對方給予的不足,不僅容易惡化關係,接受者更難以放鬆。
另外,“Please = 很喜歡” 的回應,是個困難但最需要的練習。在工作坊中有些女性提出難以說出口,因為它觸動到女性表達渴望時,往往被外界貼上負面標籤的恐懼,正是夫妻關係中經常斷線、需要互相猜測的根源。
承諾兌現練習
工作坊的最後一個練習,是我們各自寫下對這段關係的願景,再討論哪些能一起或各自實現。接著,給予彼此承諾,並在工作坊結束後,生活中兌現。
這個練習中幫助我們正視自己的期待,並深入意識到有些期望可以各自實現,進而給予彼此許多”真正的“承諾。包括:尊重對方作為獨立個體,會有與自己不同的需求 ; 僵化的感情模式都不是彼此想要的,每週要一起嘗試一件新的事情。
回到生活中,兌現的改變是:現在即使意見不合,仍能很快回到尊重不同的態度上,當一方需要時,另一方可以進行深度聆聽,但不一定每次都要得到深度聆聽。
嘗新部分,我結合教練的“Baby Steps”( 每次踏出一小步)跟馬克設計出每週新的嘗試項目,例如:這週換邊睡、下週交換家事、下下週開發沒走過的小路。腦力激盪各種新項目,也算是我們的新嘗試,過去我們認為很了解自己喜好,凡事都先“評斷”後才去做,久而久之形成僵化的互動。認真挖掘生活後,覺得嘗試新鮮事物一點都不困難,只是一件需要起身去做的事情而已。
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夫妻工作坊對生活的改變,我認為它讓我們提高了兩種能力:Own It & Do It.
歡迎加入Women’s Group一起討論或聽我更多分享,也歡迎咨詢一對一教練服務,從深入認識自己,展開高質量生活模式。